水西“向天坟”远景。
一个巨大的彝族历史文化之谜有了答案,阿哲故地罗甸王国区域终于发现了“向天坟”!这是今年4月笔者到贵州省大方县考察时偶然获得的重大发现。
“向天坟”,彝族创造的“东方金字塔”
彝族“向天坟”,又称为“向星墓”,外国学者称之为“东方金字塔”。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古天文学家卢央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它是“彝族天文台”,与彝族十月历法紧密相关。彝族“向天坟”通过观测北斗星斗柄指向定寒暑,历史上是彝族先民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最为重要的观象台。
目前,我国彝族地区已经发现180多座“向天坟”,分别分布在贵州西北部的乌撒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等地,其中以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相邻地区分布最多。最大的一座位于威宁县盐仓镇中学背后的大坟梁子,被当地人称为“彝王坟”,彝语称为“苴穆乌切”,威宁和昭通的地方史志上对此有记载。
“向天坟”是一种具有彝族特色的奇特葬式,它结合了火葬和土葬两种方式。首先选择适合死者生辰八字和命星之地挖出凹形土坑,或者选择在一个山坡的顶部堆积土壤,在上面开出一个土坑,土坑朝向死者死亡当日天上的值日星;随后在土坑上面架起柴火先行火葬,骨灰落入土坑后,把周围圈起来即成坟墓,不再动土。君长、大臣、毕摩(布摩)的墓葬如果按一定的规律排列,一般具有观测天象的功能。
贵州大方县是古代彝族罗甸国故地,彝族阿哲部在这里统治长达1474年,存在过罗甸国、罗施国、阿者国等彝族地方政权和贵州宣慰使司(前期府衙在贵阳)、水西宣慰使司等土司政权。让人困惑的是,这里却没有发现过“向天坟”,这很不符合彝族丧葬习俗,也与相邻的乌撒地区发现了上百座“向天坟”很不协调,这是怎么一回事?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成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参观古城,意外发现水西首座“向天坟”
2016年4月,我们应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管理处邀请,参加由大方县住建局主持召开的“奢香古镇”建设规划论证会。会议期间,我们观摩了贵州宣慰府的修缮,并参观了慕俄格古城新规划区的建设。当我们爬上云龙村三公桥附近的一个土山坡时,发现这个山坡有些异样。依据长期对“向天坟”考古研究的经验,我们提出了这是一座“向天坟”的猜测,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这座“向天坟”呈圆台形,座落在大方县城北部约3公里处云龙村三公桥的一座土坡顶端。初步目测,墓葬的顶部直径约4米,底部直径约20米,底部周长约60米。从土质上查看,“向天坟”的土壤比较肥沃,而基础部分的山坡土壤比较贫瘠且含有石砂。坟顶可能有人野炊,挖出了一些马蹄形小灶,草皮破坏比较严重,多处暴露出黄色的土壤。西部下面是一个陡坡,坡上有一大片树林。整个区域现在属于大方县人民武装部国防用地的范围。
虽然清明节刚刚过去,但是墓葬上方和周围都没有挂青、烧纸、送鲜花和祭扫的迹象。
王室成员,关于“向天坟”墓主的猜测
彝族《指路经》载:“乌焚白殡。”汉文史志《云南志·蛮夷风俗》载:“西爨及白蛮死后,三日内埋殡,依汉法为墓。稍富室广栽杉松。蒙舍及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两耳。”在黔西北,卢夷、朱提属“白蛮”,水西、乌撒属“乌蛮”,二者葬法各异。水西、乌撒虽用同一葬俗,但乌撒中心区域在印度洋季风气候影响下高度干燥,而水西中心区域是地处太平洋季风气候影响下的高度潮湿区,火葬遗存的骨屑火碳早已融于泥土,不会像乌撒地区那样能够保留。
查《大定府志》可知,大方县城周围有记载的墓分别是“明宣慰使霭翠墓,在城东火焰山下”,“顺德夫人奢香墓,在北门外文龙山下”,“宣慰使安疆臣墓,在城北螺蛳塘,……邱禾实为之铭”。三座墓都不在此墓坐落之地,而且此墓没有碑铭。
在水西地区,奢香夫人墓早已发现,虽然其原本的风貌已经难以确知,但是历代史家、作家多有记述。墓葬在凤山的宣慰使安万镒墓也已经发现,并且有墓碑记述其事迹。也偶尔听说当地有“宣慰坟”,但是都没有关于“向天坟”的说法。特别是清代实施“改土归流”之后,彝族传统主要葬式之一的火葬被废除,改行汉式土葬,墓葬形式仿照汉族墓葬,都有一个坟包。由于对火葬进行严厉的处罚,就更难发现彝族火葬墓的遗迹。
从墓的大小、形制、特别是墓葬山坡的选择上看,墓主应该是蜀汉时期罗甸国王室成员,或者罗施国(魏晋至隋唐时期)、阿者国(宋代时期)王室成员。从选址上看,这座“向天坟”与威宁盐仓发现的“苴穆乌切”墓相同,都是选择建在山坡顶部,但是这座“向天坟”的规模略小于“苴穆乌切”墓,而且不是在本地最高的山坡顶端,这样的设计应当与墓主的身份等级有关。
“水西君长墓”,一个可用的称呼
水西首座“向天坟”应该如何称呼?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水西首座“向天坟”的称呼,彝语称谓可以暂时称为“阿哲祖摩弥荷”,汉语称谓可以暂时称为“水西君长墓”,泛称“水西向天坟”。
祖摩是当地彝族人对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阿哲家族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统治了水西地区长达1474年,据《大定府志》记载“号凡六更”,但是对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都没有变,都是彝语的“祖摩”。“弥荷”是彝语对陵墓的称呼。为此,将此墓称为“阿哲祖摩弥荷”,其涵盖面宽泛一些。通过进一步考证,可以确定墓主身份时,再以其身份、名字进行准确的命名。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6年6月24日第10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