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古代圣旨造假有多难?
历史剧中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场景,那就是太监去宣读皇帝的圣旨。圣旨的作用可是巨大的,只要是皇帝交代下来的事情,就没有人敢不办的,所以也会有人问,圣旨的作用那么大,为何就没有人敢假造圣旨呢?
第一个就是因为圣旨的长度,在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圣旨并不长,但是真实的情况却是,真实的圣旨有两米多长,甚至有的还会有达到四米的长度,现在我国考古发现最长的圣旨就有3.6米长,里面有着精美的刺绣,古人如果想要造假是非常不容易的,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第二个就是制造圣旨需要走很多道程序,并不是简单的皇帝写上几个字,然后再盖上玉玺就可以了,它需要经过多道的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只要中间有一个出了差错,那么这道圣旨就废了,而那些负责制造圣旨的人就会被皇帝处罚,情节严重的还会被砍头,所以根本就每有人敢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险。
第三个原因是材料,制造圣旨的材料根本就不是普通的布料,它用的都是上等的布料,都是皇家专用布料,有的还是外邦进贡的珍品,普通的人根本就拿不出制造圣旨的材料,所以想要制造假圣旨是难上加难,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皇家专用的布料,一般人根本就拿不到。
第四个原因就是圣旨上还有着特殊的记号,我们都知道圣旨的开头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8个字看似简单,实则都暗藏玄机,在制造圣旨的时候,绣工就在奉字上做了记号,每一次奉字是不同的,它需要根据祥云的图案做出变化,一般人根本就不懂这种技术,所以制造假圣旨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光是靠着圣旨上的第一个字就把造假的人给难住了,后面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
清朝时期,在写圣旨时通常都是满、汉两种文字并行,或满、蒙、汉三种文字共同出现。这样一来,造假成功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如清朝传的沸沸扬扬的雍正帝该圣旨一事,完全是无稽之谈。先不说古代的“于”和现代的“于”写法不同,即使他将汉字“十”改为了“于”,但满语他怎么改?所以,雍正改圣旨完全是后人编造出来的。而且,除了诏书内容之外,圣旨上还要盖皇帝的印玺。没有见多皇帝印玺的人,刻出来的假章也容易被发现。
上一篇: “七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有3本被删掉?
下一篇: 门神
标签:
【相关文章】
“世界记忆”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水书研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正式立项
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
《坡芽歌书》考察实录
古籍拾贝
[陈支平]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
我国首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出版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
贵州发现仡佬族文字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
古代圣旨造假有多难:雍正改圣旨是编的
“七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有3本被删
浅谈古典诗歌中兰花的多种意象
壮族的习俗
北川民间祭禹习俗
端节前夕扫房屋由来
《西厢记》《牡丹亭》留下多少爱情诗句?古代园
保护原生态 杜绝伪民俗
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外流引发的婚俗变迁
民俗学和历史学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七夕”应唤起对婚姻幸福的珍重
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
浅议当代时政歌谣中的讽喻作用
中日雷神考
珍藏家族史乘 书写平民史册
[乔晓光]作为纸文明传统的中国剪纸
[郭于华]保持传统 更新品格
[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
[王明珂]羌族妇女服饰:一个“民族化”过程的例
[郑茜]被折叠的空间与被重述的文化
[陈华文]试论文身图式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
[韩雷 王铁军]精刀漫剪绘关东:乌拉满族赫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