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德国收藏的纳西族古籍。
美国收藏的纳西族东巴古籍。
20世纪初出土的黑水城文献,如今绝大部分藏于俄罗斯。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文献大量出土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但其中大部分已被携往国外。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当时积贫积弱的历史环境下,外国列强打着“探险”、“传教”、“科学考察”的幌子,大肆搜集、掠夺我国珍贵的民族古籍文献,数万卷民族古籍文献流落异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土于新疆、甘肃一带的焉耆—龟兹(吐火罗)文献、粟特文献、于阗文献、佉卢文献等,多数已被各国探险队运到国外(如斯坦因在我国和田、敦煌地区就盗取了9000多卷古籍文献和500多幅绘画),现在分藏于柏林、巴黎、圣彼得堡、伦敦、新德里、东京等地。20世纪初,俄国探险家克兹洛夫率队在西夏黑水城遗址(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挖掘出数量巨大的文献,现分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爱尔米塔什市博物馆。全世界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西夏文献就是这批黑水城资料。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富强,流失在外的少数民族古籍的回归问题,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认真做好流失古籍的回归和抢救工作,使各民族祖先创造的精神财富回归故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格局和文化渊源提供见证,让国人不再为“史在他邦,文归海外”而忧心慨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要积极开辟途径,调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在世界各地的存藏状况,加强与海外有关机构和部门的交涉或合作,对于符合追索条件的古籍文献要依法追索,不具备追索条件的可以通过复制、影印、再造、联合编目、联合出版等再生性途径回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申请设立抢救少数民族古籍的专项基金。同时,号召和动员社会各界募捐,用于从事回购等抢救流失海外的珍贵少数民族古籍的工作。
同时,要不断拓宽国际合作的领域和渠道,特别是重点加强与国外有关图书馆、博物馆、高等学府等机构和专家学者间的文献交换、业务交流和人员互访等友好往来活动。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积极推进商谈合作项目,签订文献捐赠协议等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古籍追索回归工作的有序进行。2008年,西南民族大学同美国藏学家金·史密斯签订了藏文古籍的捐赠协议,并新在校内建了金·史密斯藏族文献研究馆。这是一个通过合作交流追索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良好范例。
流失海外古籍的追索与回归工作是一项复杂艰辛而又责无旁贷的长期任务。虽然从广义上讲,中华民族的古籍文献是全世界和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但这些文化遗产毕竟诞生于中国的土地,是中国各民族的智慧结晶,应当叶落归根。要使这项工作不断取得成效,还需要在今后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主动创造机会,积极寻找海外少数民族古籍追索与回归工作的突破口。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6年7月29日第12版【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篇: [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
下一篇: 水西首座“向天坟”发现记
标签:
【相关文章】
“世界记忆”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水书研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正式立项
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
《坡芽歌书》考察实录
古籍拾贝
[陈支平]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
我国首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出版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
贵州发现仡佬族文字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
古代圣旨造假有多难:雍正改圣旨是编的
“七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有3本被删
浅谈古典诗歌中兰花的多种意象
壮族的习俗
北川民间祭禹习俗
端节前夕扫房屋由来
《西厢记》《牡丹亭》留下多少爱情诗句?古代园
保护原生态 杜绝伪民俗
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外流引发的婚俗变迁
民俗学和历史学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七夕”应唤起对婚姻幸福的珍重
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
浅议当代时政歌谣中的讽喻作用
中日雷神考
[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叶春生]古城商都发祥地的人文精神
[刘辉豪]云南民间故事的生态源流与文化底蕴
[潘守永]民族博物馆十年:四个亮点,两个缺憾
[季中扬 高小康]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与价值重
[乌丙安]少数民族信奉的山神和神山
[刘田心]衡山影子戏 民间戏曲瑰宝
[王宪昭]论蒙古族神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
[郭淑云]满族古文化遗存探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