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间故事中,还有工匠、工艺的故事。许多工匠故事也同样表现了人的智慧能力。白族《木匠的故事》的篇目,许多内容就是智慧的闪光。如《木马三只脚》《“巴掌”的来历》就是讲人们在实践中得了智慧,启发了他们“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赞扬用智慧改革了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了笨重的体力劳动。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又以自己体验上升为经验或理论,又以理论去指导实践。如此反复无穷,年积月累,以不断进取精神去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三、云南民间故事的主要特色
民间故事是人类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探寻云南民间故事的源头,要追溯到人类的古时代。从可考的历史看,云南这块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时期便有了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的活动。氐羌族群发源于甘青河湟地区,其先进部份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华夏族,较后进的部份则在西南形成了氐羌族系的各个少数民族。氐羌文化具有西北内陆文化、黄河流域文化的特点。氐羌因此临草原,因此,也包涵有草原文化的因素。因各种原因,羌氐逐步南迁,经四川西北到达云南。史籍中提及滇池沿岸的“昆明诸种”,其中有氐羌族群。《唐会要》卷89中说:“昆明”“俗与突厥略同,相传与匈奴本是兄弟国也”,“昆明”的“明”,在羌语中即是“人”。据此推断,“昆明”中的相当一部份来自北方是可信的。氐羌文化表现在他的故事与习俗中有许多共同点。如对火的崇拜,氐羌系各少数民族中流传的火的传说和对虎的崇拜与传说就是证例。另一个族群是以“魋结”、“断发”为特征的百越族群,即今日傣、壮、水、布衣族的先民,古称为“编发之民”。他们的先民来自东南沿海。至今保留有水文化、蛇图腾、纹身等习俗。百越文化呈现出鲜明的东南沿海以至太平洋文化圈的特点。属于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的佤、德昂、布朗族,以及尚未确定族属的克木人,是古代的百濮族群。百濮族群自古靠古老、中越、中缅边境居住。他们以种茶、石雕、木刻闻名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德昂族至今流传有以茶为民族的独特的创世神话,佤族以木鼓、石洞为自己的神圣之物,可以看出百濮族群如今所保留的习俗就是他们先民的文化象征。唐、宋之后,苗瑶文化、蒙回文化也进入了云南。因此,云南文化是多元汇聚的文化,云南民间故事也表现出多元汇聚的特点。
不同文化源头来到云南之后,有碰撞,也有交融。氐羌与百越族群曾在滇中、滇东南聚居,百越与百濮在滇西南杂居或小聚居,他们相附相依、相互吸取、团结和睦、共创文明。云南民间的神话传说,不管氐羌、百越、百濮族群,相互都有同祖共生、互称兄弟的说法,说明他们文化交融之久远。再如今日北方民族并不多见的洪水神话,如今在云南各民族中,包括先民来自西北高原的各民族,如彝、白、哈尼、傈僳、拉祜、阿昌、怒、独龙等则普遍流传。民族之间的习俗故事、生活、道德故事的互相渗透,则多有其例。可见,各民族文化多元并存是客观存在的,多元叠合的文化构架在云南各民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存在也是比较普遍存在的。
但由于云南地属高原地带,大山连绵、交通阻塞、远离中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等因素,文化形态和文化传说仍相对地保持着本民族、各民族支系的古老传统。即是同一类型的神话传说故事,情节大体相同,但并不完全相同。以“洪水神话”、“兄妹婚神话”为例,各民族几乎都有“洪水淹天”的共同点,但洪水起因、防洪工具却各不雷同。洪水后的兄妹成婚的测定,虽多以“高山滚磨”、“隔河穿针”、“烧烟缠绕”为方式,但在不少民族中也别具一格。除上述方式之外,还有“破梳相合”、多经磨损的“拄棍高低一样”、有天成人愿的“碗水化为九条江流”等等。即使在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民族中,同类型的传说故事,其情节也千差万别。如彝语支中关于火的传说故事很多,传说故事有对火崇拜的共同点,但传说的起因、目的则多种多样。同类型的祖先神话,人类起源神话,都因社会、历史发展不同、地域分布的差异而各不相同。各民族民间故事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我就是我”。“我就是我”的文化形态,是这个氏族在原在生存的土地根基上,经自己的思维酿造而生产出的最早的一批精神产品;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种现象就是不同氏族在某一片土地上汇聚之后,因生活、感情的交融与嫁接,即“多元叠合”后所产生的新品种。三“多元叠合”不是千人一面,而是“九子九个样”。就是在传说方式上,云南民间故事也各具特色。民间故事的传承除口耳相传之外,彝族的“毕摩经”、纳西族的“东巴经”、傣族的“贝叶经”,还有藏文经典、苗文经典等等,都为民间故事的传承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云南民族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具有多元汇聚的特点,多元叠合的特点,因它历史悠久,各民族又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的特点。真是异采纷呈,丰富而珍贵。
云南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又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和通往西亚、东南亚各国的战略要地。悠久的民族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多种文化的交流,使云南各民族产生和保留了丰富多彩、包涵深广的民间故事。各种神话传说故事,象一条长长的历史画廊,展示了云南各族先民庄严虔敬的意识和聪明才智,展示了他们在蛮荒的古代如何从蒙昧走向文明。它以诚挚宽厚的胸怀不断启迪人们的思索与回应,殷切地期望人们踏着前人的步伐继续向前。我们要以历史作借鉴,充分发掘和利用民间文学的潜在力,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本文原载《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03期,第69~78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