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阮可章]流传在上海的陆沉传说


作者:阮可章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在古代典籍记载中,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集众宾客撰述的《淮南子·淑真训》中,有“夫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的记载,到东汉末年高诱在注释以上事件时,引述了一个《历阳沉而为湖》的传说,该传说有“视东城门阃(门槛)出血,便走上北山,勿顾也”的记述,这是“城门出血”作为古老的陆沉传说预兆的经典版本。后来到了南朝梁代任昉《述异记》卷一《历阳沦为湖》的传说中,记述为“此县门龟眼出血,此地当陷为湖”。这里的灾变前兆从“城门出血”已演化为“龟眼出血”。至于以后又演化为石狮子眼睛(或口中)出血,其第一个文本应是明代万历年间无名氏编著的《龙图公案》,内有《石狮子》一篇,“在这个故事里,首次出现了石狮子眼中流血预兆水灾的情景,还有洪水泛滥、广大生灵受害,以及善良人因善行得到救助的情节……我以为现在汉族流行的这种类型的神话,部分记录中石狮子以及预兆灾害等情节,是从较早年代地陷中的石龟角色及其作用所蜕变而成的。而明代小说中的石狮子以及预兆作用的叙述,正是现代这种故事有关情节的较早形态”(钟敬文,1991:4)。因为通俗小说中的故事,往往从当时的传说故事中吸收而来。此后,陆沉传说在流传中,便逐渐演化为石狮子眼睛出血作为基本固定的陆沉征兆。
陆沉传说中灾变征兆的演变,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正如刘守华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史》中所述:“故事中由城门出血、到石龟眼中出血、再到石狮子口中出血,也不难找到合理演变的轨迹。中国古代认为门是‘生气之门’,具有灵性,因为城门见血即为凶兆,此外龟是四灵(龙凤麟龟)之一,古代龟卜盛行,所以石龟也常常出来扮演预言家的角色。明代以后乌龟被人们视为卑贱邪恶之物,而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的狮子却成为吉祥威猛的神兽,雕刻精美的石狮子在中国城乡随处可见……人们很自然地将他们熟悉的石狮子视作可显现灾变预兆的神物编入故事,城门出血和石龟眼中出血,这些古老而陌生的说法就在口头传说中被淘汰了。”(刘守华,1999:81)
在上海当代流传的10例陆沉传说中,大都以石狮子眼中(或口中)出血作为灾变的预兆,而独有《泖河的传说》一例(本文例2),却仍然保留着“城门出血”的古老情节,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讲述人平德根讲述时已经67岁,采录时间距今已经二十多年,已无从查考,笔者便对采录人陈文彩做了详细了解。这位在青浦练塘镇文化馆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群文干部,现年64岁,据他所述,这则陆沉传说在青浦练塘地区是经久流传的当地传说,当我问及讲述者是否受到古代典籍的影响而转述时,他认为并非如此,因为讲述者平德根仅初小文化,是当地农民,后曾在练塘镇小工厂当工人,不可能去阅读典籍记载的陆沉传说,而城门出血这个古老的陆沉灾变征兆,确实是在练塘镇一带长期流传的。
这一例证,说明了古老的陆沉传说的灾变征兆,在流传中的变异是不会划而为一的,一些古老的陷城征兆的传布,并不可能完全淘汰。由于传承的多渠道,除了习以为常的“石狮子眼睛出血”作为征兆,在民间流传中,也会有更为古老的例征。这就说明古老的传说故事在历史的演变中并不是一刀切的,也不是按照人们的设想推理来演变的。
第三,关于灾变原因及洪水的来源。陆沉传说中使某地陷为湖或沉入海中的灾变,一般均被认为是强烈地震。如何虹一在《灾异、征兆、牺牲——从“陷湖”传说到“献身”故事》一文中认为:“传说指示的水灾背景,非同一般的洪水,而是特指由地震引起的地陷水涌、山崩海啸、大地塌方等突然降临的灾异现象。”“一都城一夜间翻转变化为湖非地震莫能。”(何虹一,1994:82)据《中国救荒史》提供的资料,公元前11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发生强烈地震灾害达705次之多,地震造成的水灾和山崩地陷的破坏,是十分触目惊心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突发事件很容易作为奇闻异事而演化为传说,这也是诸多学者的共识。
至于洪水的来源,则还有一些别的古老的观念。“在陆陷为湖的洪水神话中,关于洪水的来源,保留着许多原始和比较原始的观念,有的神话认为,天上有洞,洪水是从天洞里倾泻下来的。有的认为,洪水是地陷涌出来的,笋窝是原始的水眼。有的认为洪水是水缸里出来的,水缸是洪水泛滥的水眼。有的认为洪水是埋置聚宝盆的洞穴里冒出来的,等等。”(马昌仪,1993:79)
但是笔者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洪水发生的原因,并非是地震引起的突变,而是由于远古时代海面时升时降,陆地的低洼地区便形成了河港湖网,这正是沿海地区湖港河汊特别多的重要原因。上海地区的一些陆沉传说,如本文例6《淀山湖》等,正是讲述先民与海水浸灌作斗争的传说故事。
据史籍记载,吴越地区的远古时代,由于冰川消融,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海浸。海水上涨,浸没大地,吴越先民便登上深山谋生,当海水退去时,则下山开垦荒地,这也是吴越地区古时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当中原地区已是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吴越地区还是被称为百越之地的荒蛮落后的地区,如《上海史》所述:吴越地区远古时代“气候寒冷多变,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海面时升时降,在不同的时期,长江河口位置不同,形成了相互重叠的古三角洲。至距今11000年到7500年前,大理冰河期后,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古三角洲又大部分沦为浅海。其后海面上升渐渐减缓,泥沙堆积速度超过海面上升和地体下沉的速度,于是开始了新三角洲的发育”(唐振常主编,1989:2)。
这就说明陆沉灾变的发生,强烈地震引起的山崩地陷、大地塌方、水涌没城的突然事件,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就东南沿海地区而言,河港湖汊特别多,陆沉传说特别丰富,则主要是冰川消融,海面上升浸灌陆地,海水退去后形成了湖网纵横的自然环境。由于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古代人民从中便创造出以先兆迷信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陆沉传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3/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车锡伦]江苏“苏州宣卷”和“同里宣卷”

下一篇酉阳再现神秘土家族“经书”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