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年

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年


来源:中国民俗文化网   文章作者:佚名

四人帮”以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烂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从 1978年开始筹备恢复工作,其后通过〈民间文学工作通讯》向全国进行了广泛的民俗学宣传,聚集了民俗学队伍,为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和各地开展的民俗学活动做出了。
  “文化大革命”以后,新老民俗学工作者进行了积极呼吁。1978年秋钟敬文、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联名向中国社科院递交了倡议书,1979年12期《民间文学》刊登了其〈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1978年12月30日乌丙安、刘航舵向中国社科院寄交了《重建中国民俗学的新课题〉,载中国计科院规划联络局编《情况和建议》1979年4月 20日第90期);198l年 5月15日借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举办首届学术年会之机,王文宝邀请浙江的叶大兵蒋风和江苏的穆煊召开民俗学座谈会,提出了《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的新民俗学而努力〉的口号(又载1981年8月《民间文学工作通讯》第40 期上);
  从5O年代到70 年代,可以说是我国民俗学运动新兴时期的呼吁宣传阶段, 8O年代初期开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1981年8月辽宁民俗学会成立,1982年2月吉林民俗学会成立、10月浙江民俗学会成立。1983年5月真正全国性的民俗学组织中国民俗学会成立,选出了以钟敬又为理事长的领导班子、通过了《中国民俗学会章程》。现在除了后建省级行政制的海南、重庆香港等外,其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了不同规模的民俗学组织,辽宁、山东、浙江、上海等地的民俗学活动极为活跃。1981年成立了“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1989年成立了“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中国殡葬协会”,1993年成立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等。
  除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民俗》等刊物外,各地多有了自己的民俗报刊,其中以上海的《采风》、《中国民间文化》,山东的《民俗研究》、吉林的《民俗报》,黑龙江的《黑龙江民间文学》,天津的《天津民风》,福建的《海峡民风》,广东的《广东民俗》,西藏的《西藏民俗》,贵州的《南风》,云南的《山茶》,湖南的《楚风》,台湾的《民俗曲艺》等最为重要。
  此时期,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大量的民俗调查和搜集,最突出的成绩表现为《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三大史诗的搜集、整理和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民俗学理论空前加强了。中国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基础理论,民俗学辞典及各有关专题论著等都出版了。设在北京的“中国民俗学会”成为全国民俗学运动的中心,与各地有关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学术活动,对外交流
也日益频繁。
  四、中国民俗学运动中的重要人物、重要著作
  80年来,在中国民俗学运动中涌现了数以千万计的民俗学工作者,是他们的积极奉献推动着我国民俗学运动不断向前发展。蔡元培、鲁迅、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和民俗学运动的最早倡导者。从1918年2月到现在的三个发展时期中,为我国民俗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者就数不胜数,如刘半农、沈兼士、常惠、周作人、顾颉刚、江绍原、魏建功、董作宾、张竞生、容肇祖、孙伏园、胡朴安、钟敬文、刘万章、李家瑞、杨成志、赵景深、胡愈之、何思敬、陈锡襄、钱南扬、叶德均、陶茂康、谢云声、娄子匡、翁国梁、翁国声、罗香林、林惠祥、杨堃、黄石、魏应麟、娄子伦、张之金、林培庐、李小峰(林兰)、方纪生、钱小柏、樊演、于飞、徐劳、谢麟生、朱渭深、程兑之、杨树达、尚秉和、许地山、黄芝冈、陈赤子、沈从文、郑振鐸、金字申、张次溪、刘兆吉、朱介凡、郭立诚、凌志四、林衡道、陈国钧、王士祯、杜而未、罗宗涛、何联奎、卫惠林、岑家梧、陈志良、王秋桂、邓子琴、薛汕、乌丙安、汪玢玲、叶大兵、莫高、于彤、顾希佳、吕洪年、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上一篇文章:潮阳金漆木雕史话
·下一篇文章:民俗史话—仙佛争桥名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