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年
来源:中国民俗文化网 文章作者:佚名
1948年的《我国民俗学运动史略〉却分为多达五个时段,即1922-1925年的北大起源时明,1928-1930年的广州中大全盛时期、1930——1935年的杭州衰微时期、1936-1937年的复兴时期和“近九年来北平的民俗学研究”。
只有中国民俗学运动发展到一个较长的历史时间内,我们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处来进行回顾、梳理、求得较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分期法。现简述如下:
一、发端与开拓时期( 1918-1927年)。
1918年 2月1日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后.刘半农将“所收校内外来稿……选其最佳者,略加诠订’”,自5月22日起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开辟“歌谣选”专栏登载,至1919年5月22日,共发表四川、江西、黑龙江、安徽、广东、湖北、江苏、直隶、北平、河南、陕西、山东、浙江、云南、辽宁等省市流传的148首歌谣。
由北京大学出版部主任李辛白编辑出版的小型通俗刊物《新生活》,自1919年8月17日至1924年1月出版,发表有歌谣、谚语等作品,得到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的支持。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1919年10月1日创刊《少年》半月刊.从1921年3月第IS期起改为“月刊”,共刊出19期,载有歌谣、笑话等,17、18两期为“童话号’”、“歌谣号”专辑,第15期刊有常悲(即“常惠”)撰写的〈帮助研
究近世歌谣的朋友〉一文。(参见范明礼〈‘五四”时期一个重视民间文学的刊物——〈少年〉〉(民间文学,1980年第5期)
顾颉刚受〈北京大学日刊》“歌谣选”的影响1919年在家乡苏州搜集歌谣,1920 年10月26日年底在《晨报》上发表。
由沈兼土、钱玄同、周作人发起,1920年12月19日起把过去“北大歌谣征集处”工作班子改过成为拥有会员的学术团体“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
1921年1月,上海〈妇女杂志〉开辟‘民间文学”、“风俗调查”两个专栏,同时刊载有“愈之”的《论民间文学》一文。
1922年12月17日至1925年6月28日,北大歌谣研究会编辑出版了《歌谣周刊》,共97则。其后,北大歌谣研究会歌谣等稿并入1925年10月至1926年8月出版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及1926年10月24日至1927年11月20日改为的“月刊”上发表。
1923年5月14日召开“北京大学风俗州查会”筹备会,通过了张竞生拟定的“风俗调查表”,5月24日开会正式宣布“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成立。1924年正月十四日印发《北大风俗调查会征集各地关于旧历新年风俗物品之说明》;1934年5月15日风俗调查会开会,先由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引导各会员,参观风俗陈列事之成
绩”(《晨报副镌》1924年6月报8日《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各会章程及记事录》)1925年4月3O日至5月2顾颉刚、容庚、容肇祖、孙伏园、庄严对妙峰山香会进行了调查,在《京报副刊》5月13日、23日、29日和6月6日、17日7月17日、27日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受鲁迅支持《民众文艺周刊》是北京《京报)副刊之一,自1924年2月9日至1925年11月20日,共出版 47号,刊有不少歌谣、民间故事, 1925年8月18日第33号为“歌谣专号”、9月1日第35号为“故事专号”、9月15日第37号为“李调元故事专号”、 29第39号亦为“李调元故事专号”;1925年8月18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5期上刊登〈礼俗调查会征求旧本烧饼歌》。1924年1月26日成立了“北京大学方言调查会”。
1926年秋,鲁迅、张星烺、沈兼士、顾颉刚、容肇祖先后到了厦门大学;12月报3日,顾颉刚、林幽。容肇祖、孙伏园等在该校之国学研究院发起成立了“风俗调查会”,随后由林幽拟定了《风俗调查计划书》,1927年1月5日至19日还出了3期〈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刊登民俗学文章。
1927年2月1日〈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概略》,内有蔡元培《北京大学研究所
·上一篇文章:潮阳金漆木雕史话
·下一篇文章:民俗史话—仙佛争桥名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