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年
来源:中国民俗文化网 文章作者:佚名
今年是中国民俗学运动80周年,又是北京大学建校百岁诞辰,特别值得我们庆祝。
民俗,是人类创造、享用并在群体中流行的文化事象,具有社会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变异性等特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绚丽多彩、例如在考古文物和古籍中即可找到不少我国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图腾信仰。生殖崇拜、抢婚习俗等民俗事象。但把对民俗事象的研究当作一个学科。则是19世纪在欧洲逐渐形成的。杨成志在为我所编之《中国中国民俗学论文选》一书作《民俗学的起源、发展和动态》(代序)中说:“在盎格鲁撒克逊族系的英、美,叫做“TOLK10RE”(民俗学);在拉丁语系的法、比、意、西、葡等国,叫做“TRADLIION POPU-LAIRE”(民间传统);在日耳曼族的德、奥、叫做“ VOLKSKUNDE”(人民学),在斯堪德纳维亚半岛的挪威、瑞典。丹麦,又分别叫做“FOLKEMME”“FOLKMINE”“FOLKEMINDE”等等。“FOLKIORE”,是1846年英国的汤姆斯(W.J.Thorns)将撒克逊语之‘Folk’(民俗)和“LOre’(知识)合成的,后来被各国学者所接受和使用;1913年周作人由日本引入为“民俗学”,特别是1922年他为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号撰写的《发刊词》中使用后,“民俗学”这一术语便逐渐在国内流传开来了。
一、中国民俗学运动的缘起
但是在我国,民俗做为一种“运动”,则是稍后的事。
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发端,与蔡元培‘鲁迅等的提倡密切相关。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1917年致192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倡科学与民主,广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刘半农进步学者及其它著名学者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后调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仍继续倡导他的进步主张,对中国民俗学运动有着重要的启蒙、指导和推动作用。1916年他就提出“味理之人,于事理之较为复杂者,辄不能了然。十其因果之相关,则妄
归其同于不可知之神,而一切依赖之。…是迷信也.”必须以科学的““理信”破之(《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1922年 3月提出大学不必设神学科而在哲学科中设宗教史、比较宗教学等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选》第二辑梁柱《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革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913年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之《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提出“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辨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1918年2月刘半农等向全国征集歌谣,成立了北大歌谣征集处,有领导、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中国民俗学运动正式开始。
1918年2月l。《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了由刘 半农拟写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和蔡元培的《校长启事》,宣布由“沈尹默主任一并编辑‘选粹’;刘复担任来稿之初次审计,并编辑‘汇编’;钱玄同、沈兼士考订方言。”《校长启事》曰:
文职员及学生诸君公鉴:
“本校现拟征集全国近世歌谣满,除将简章登载日刊,敬请诸君帮同搜集材料,所有内地各处报刊、学会及杂志社等,亦祈各就所知,将其名目、地上函交法科刘复君,以便邮寄简章,请其登载。此项公绥。(简章见本日纪事栏内)
蔡元培敬白”
刘半农在1927年《国外民谣译》一书白序中回忆说:“这已是九年前的事了,那天正是大雪之后.找和尹默在北河沿闭走着,我忽然说:‘歌谣中也有
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尹默说:‘你这个意见很好。你去拟个办法,我们请蔡先生用北大的名义征集就是了。’”第二天我将章程拟好;蔡先生看了一看,随即批交大牍处印刷五千份,分寄各省官厅、学校。中国歌谣的事业,就从开件场了。
二、中国民俗学运动的性质
民俗学是一门学问。但
·上一篇文章:潮阳金漆木雕史话
·下一篇文章:民俗史话—仙佛争桥名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