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年

中国民俗学运动八十年


来源:中国民俗文化网   文章作者:佚名

其学科之建立,却是出于资产阶级、殖民主义者剥削之目的。何思敏在1928年3月 21日中山大学《民俗周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民俗学的问题》中说:““荚国从产业革命以来,大工商业之发展引起大都会之膨胀.从殖民地版图之扩大,更从这两点引起本国中都会生活者和乡间生活者.殖民地上支配者和被支配者之间发生道德上、信仰上、思想上、感情上种种齟齬;家教(基督教)又不能维持往日之权威,已不能融和都会生活乡间生活及新旧生活之矛盾.更没有能力去同化殖民地土人的思想或调和其敌对的感情;所以,理解所谓‘陋民(VULGARES)、乡民、土人,蛮人的思想,从他们的风俗传说中发现他们的心理作用,利用他们的或统御他们的这种心理作用以求政治上的和平与安宁是当时行政上痛感必要的一件事。” 并引英E·S·BURNE女士的话证明之。日本侵华时在我国进行的民俗考察即是具体之一例。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进步学者荟萃之北京大学发端的中国民俗学运动,反西方民俗学者其道行之,倡导用科学去破除迷信和陋俗,保持和弘扬良俗,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性质;刘半农把征集来的歌谣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就有李大钊搜集的3首,并自己予以注释说明:
  瘦马拉搭脖,
  糠饭粃子活。
  在直隶乐亭一带,地主多赴关外经商,农事则佣工为之。此谣即讽地主待工人不可太苛。言地主以糠饭食工人,则工人所作之工活,粃子之类也。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0月3日
  春敏秋鲁
  白眼割谷。
  乐亭滨海,产鱼。鳃、鲤、白眼,皆鱼名。春时最肥美者为敏鱼,秋时为鲁鱼,割谷时则为白眼。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0月4日
  不剔辫子没法混,
  剔了辫子怕张顺c
  入民国来,乡间盛传此谣,张顺殆张勋之讹。
  复案:剔字当是薙字之音转。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I月5日
  魏建功在《民间文学》 1962年第 1、2期上发表之〈〈歌谣>四十年》文中回忆说:“新期刊继北京大学日刊》之后而发表歌谣谚语,已成为一种风气。我曾经参与过的李辛白主办的〈新生活》,就经常发表歌谣谚语,作为反帝反封建通俗宣传的武器。这个小期刊得到李大钊同志支持启发不少,发表歌谣谚语的办法成为《歌谣》以外最典型结合革命斗争实际的一种民间文学整理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把歌谣谚语的内容加上简短明快的按语.揭发它所反映旧社会风俗意识形态的本质,或是借题发挥指斥帝国主义或封建主义
的罪恶,有鼓舞读者反抗、奋斗的作用。’”如1920年3月14日《新生活》第29期发表的四川荣县“再由”投稿·四川新民谣:
  警备队,尽不对;
  人家酒食供他醉,
  人家财产供他贿,
  人家妇女陪他睡.
  他的妇女陪官睡,
  强盗土匪他不管,
  只把有钱的百姓来问罪。
  编者在其后加接语曰:“试问中华民国,那一省不是四川”。
  “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料”(〈歌谣周刊》之《发刊词》)因此由刘半农等发起的向全国征集歌谣运动就是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开端,这种学术运动尊重下层社会文化、提倡科学与民主等等积极进步思想,是“五四”新义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
  三、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分期
  从ZO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半个世纪中,娄子匡、邓师许、杨成志、杨堃、汪玢玲诸学者。都对我国民俗学运动进行过分期论述:由于写作作时间过早,郑师许在 1935年只分为两个时期(他称为“时代”),即“民国七年时北京大学为开辟草莱时代,民国十六七年至二十二年时广州中山大学的耕耘播种及开花结实时代;杨成志、娄子
匡、汪玢玲都分为北大、中大、杭州三个时期;杨堃写于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上一篇文章:潮阳金漆木雕史话
·下一篇文章:民俗史话—仙佛争桥名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