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少数民族古籍要抢救保护与传承并举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全面集中展示新疆古籍保护成果的“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正在国家图书馆展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时,观众已超过3万人次,平均每天吸引近千人进馆观看。独特的展览布局、珍贵的古籍珍宝、千姿百态的少数民族古籍由此进入公众视野。那么,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现状如何?当前,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动向?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相关人士——  

  新疆古籍保护已经成为文化部“文化援疆”的重点项目。2010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强调,民族地区的古籍保护是今后一个时期古籍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目前有622部、16种民族文字的民族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为启动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专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除了文字古籍,非遗保护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口传古籍的保护力度。不久前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总则中规定:“国家扶持民族地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民族文学类有传承人32位,其中3/4为少数民族。《江格尔》、《格萨尔》、《玛纳斯》等史诗巨作赫然在列。

  国家民委的相关报告显示,自1984年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全面开展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少数民族古籍基础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截至目前,全国有28个省、区、市,100余个州、地、盟和有关县建立了相应的民族古籍工作机构,还有14个跨省区的少数民族古籍协作组织,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处在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坚持“救人、救书、救学科”

  多年来,我国民族古籍保护坚持“救人、救书、救学科”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长期指导和引领下,少数民族古籍保护队伍达到5000多人;散藏在民间的古籍约百万种得以抢救;多所民族院校设置了古籍保护专业,师资队伍和学科体系正在不断完善。面对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挑战,“救人、救书、救学科”依旧是民族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副主任李晓东说,少数民族典籍文献难计其数、千姿百态,散居的民间知识分子是古籍的主要传播者,如今这些人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云南省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赵世红说,1983年有60位纳西族东巴参加民族古籍座谈会,如今这些古籍传承者已屈指可数,大多数已经离世。

  据了解,由于缺少过硬的抢救、搜集、保护手段,倒卖古籍现象有所抬头;由于保护条件不足、手段方法有限等原因,少数民族古籍在民间的遗失更为严重;古籍保护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具备一定基础,但学科建设仍处在初始阶段,缺乏科学系统的传播平台,客观上制约了民族古籍人才的培养。

  鉴于“救人、救书、救学科”任务的艰巨性,国家民委正在深入推进“十一五”规划重点文化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编纂出版,目前已出版了19个民族卷,共收录古籍条目2.6万余条、1000余万字。

  在抢救少数民族古籍过程中,数字化等再生性保护手段也将起到重要作用。2010年10月,国家民委推动建设的“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在中央民族大学挂牌成立,成为推进少数民族古籍数字信息化管理进程的重要举措。目前,该中心的资料库建设、古籍征集、数字化管理、项目申报、经费落实等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文化报 2011年03月16日 15:32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专家呼吁抢救保护民国时期文献

下一篇[车锡伦]读清末蒋玉真编《醒心宝卷》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