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李亦奕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1月20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典藉博物馆)举办,并同步向中国国家图书馆赠送新书。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民族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线下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向中国国家图书馆赠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颁发的捐赠证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副社长屈瑞新致辞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副社长屈瑞新介绍:“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项目是在2016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成果。项目主编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暨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王霄冰女士。作为首席专家,她广泛涉猎民俗学、人类学、中国文学、日本学等多个学科,精通德、日、英三门外语,科研经历丰富,学术视野广阔,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及专家联系交流畅通,并承担多项和海外联系密切的重大课题任务,为本项目的顺利运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编委会成员除了国内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秀民俗学者外,还有来自英、法、美、德、日等国家的外籍学者,这些学者不仅是各领域的学术领军人物,而且具有丰富的主持重大课题及出版学术著作的经验,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指导。在实际运作过程,由于民俗文物资料年代久远,且书稿涉及外文文献翻译、彩图汇编、影印原书,编辑校对难度大,图片修复和设计制作费时费力,但作者团队与项目组克服困难,为抢救流落海外的民族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宋俊华致辞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宋俊华在致辞中指出:“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的出版,赓续了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长期从事典籍文献整理、民俗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具有促进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资料回归、体现与坚定文化自信等重要意义。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致力于挖掘、阐释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持续支持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与传播工作,使它们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主编、中山大学王霄冰教授介绍项目编纂情况
项目主编、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暨中文系教授王霄冰介绍了项目编纂情况。“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第一批18种图书主要以展现原始资料为主,从对资料的处理方式上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从中国流出到国外的民俗文物与民俗文献的直接翻印,如耕织图、苗图、外销画、契约文书、影戏剧本、民间宝卷等,并加上了研究者所作的导读、题解、注释;第二类是翻译17—20世纪来华西方人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记录和研究,包括他们对汉文文献中民俗相关内容的摘要和梳理,如《中国纪行》《中国童话》《中国歌谣》《民间道德、习俗与民间叙事》等;第三类是对海外藏民俗资料的专题性研究。其中大量珍贵的图片、文献以及真实鲜活的纪实文字,展现了丰厚的中国民俗文化及其独特魅力,反映了我国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区域中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也体现了西方人的收藏兴趣与学术观念,是近代中国文化跨国传播与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生动见证,部分资料在国内属首次出版。
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院(业务管理处)院长申晓娟致辞
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院(业务管理处)院长申晓娟对捐赠方表达了感谢。她表示,这批图书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图书馆藏民俗文化图书资源,馆方将秉持“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让更多的学者与社会公众阅读到、利用好这些珍稀的文献。申院长还介绍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的中国记忆项目的相关情况。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共19册)书影
在随后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部分外籍编委发来视频参加线上会议,祝贺本丛书顺利出版。中山大学特聘法国专家梅谦立教授(Thierry Meynard)、德国波恩大学白瑞斯教授(Berthold Riese)对图书的编辑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批书籍对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注可为区域国别学研究、欧洲汉学研究提供民间视角与立场。美国崴涞大学张举文教授注意到,编著者们对近代西方人的中国民俗纪录提出了批评性的评价,这些成果具有跨国界、跨文化、跨时代的意义。作为《日本藏明清时期中日贸易相关民俗资料选编》一书的作者,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松尾恒一教授指出,该书收录的资料不仅展现了许多尚未被学界注意的中日贸易细节,还有助于研究当下中国传承的民俗文化,更能为研究华侨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便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刘魁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名誉会长陶立璠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员覃代伦,中国国家版本馆出版部主任、编审刘培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安德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施爱东,清华大学教授、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刘晓峰,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北京大学副教授王京,中研网总工程师李刚等现场嘉宾围绕“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的出版意义、民俗学学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典籍收藏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王霄冰教授研究团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囊括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料,史料价值高,是对中国古代民俗文献的重要补充;近代来华西方人对中国民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研究工作,对建设与完善当代中国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等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并为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前景。
刘魁立和陶立璠特别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研究,对于当代中国人增强文化自信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18种图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再一次印证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看到了西方人对于中国社会的早期认识。覃代伦说:“‘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的出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史上的大喜事,也是中国民俗文化教学与科研的标杆性大工程,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力举措,不啻为中国出版界贯彻落实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工程,也是中国图书馆界活化典藏的成功案例,还是中国民俗文物典籍盛况空前的集体海归。”刘晓峰在交流中有感而发,特作诗一首,作为对项目团队的勉励:“集腋成裘,成此巨卷。海外遗珠,域外文献。穷搜广辑,聚沙成塔。编辑腠理,美轮美奂。功在后世,长路漫漫。”
附:“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书目及梗概:
1.《海外藏元明清三代耕织图》,收录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元代程棨《耕织图》、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狩野永纳翻刻明代宋宗鲁《耕织图》、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清代康熙《御制耕织全图》等三套代表性海外藏耕织图。
2.《日本藏明清时期中日贸易相关民俗资料选编》一书收录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国立公文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东京大学驹场图书馆等机构所藏民俗资料。该书编者松尾恒一教授完成的是一件功在学林的大工作。
3.《德国和捷克藏贵州“苗图”》,收录了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埃尔福特大学哥达研究图书馆、莱比锡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捷克布拉格纳普斯特克博物馆等机构收藏的贵州苗图。本书为中国“苗图”研究填补了空白。
4.《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中国契约文书》系统整理了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265份中国契约文书。这批契约文书以土地交易契约为主,兼有典当、租赁、分家等其他类型契约,文书来源地广泛、时间跨度长,其资料学意义自不待言。
5.《荷兰莱顿民族学博物馆藏福建民俗文物》,对19世纪末荷兰汉学家高延在福建购买的695件中国民俗文物进行了整理、编目与研究。
6.《法国拉罗谢尔藏清代外销画》一书,是法国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所藏清代外销画——布面油画、蓪草纸水彩画以及菩提叶水彩画的首次公开出版。
7.《中国纪行》由西班牙人科尔特斯撰述,记载了1625到1626年中国潮汕地区的社会状况以及风土人情,是19世纪前第一部关于中国的民族志作品。
8.《中国童话》,由美国菲尔德女士于19世纪末在广东潮汕地区搜集整理而成,是第一本以现代田野作业方式采辑的中国民间故事集。
9.《明清风俗类官文选》,辑录了法国人顾赛芬《官文选》一书中与风俗相关的官文资料。我们可以从中探讨其时的欧洲人如何研究中国文化。
10.《民间道德、习俗与民间叙事》,编译自法国汉学家戴遂良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本书对于重新认识中国现代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史的学术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11.《近世中国民间故事》,是法国汉学家戴遂良依据中国历代汉文文献编著的中国志怪故事集,是西方学者编纂的第一本中国民间故事集。
12.《北京的歌谣》节选影印自意大利驻华公使、汉文正使韦大列的同名英文版图书,译者对原书中的重要注解进行了翻译。透过韦大列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当时蓬勃又富有生命力的民间社会风采。
13.《汉语谚语俗语集》收录了由美国人明恩溥搜集整理、注解、翻译的近2000条中国谚语俗语。明恩溥对中国谚语俗语的分类与阐释在20世纪初叶向世界传达了东方经验与智慧。
14.《燕影剧:晚清北京皮影戏唱本》,是德国出版的《燕影剧》所收晚清剧目的影印版,从它保存的戏本中,可以看到晚清北京影戏流传的形态。《燕影剧》在国内极少收藏,是研究我国戏剧史、影戏史、民俗学的重要文献,弥足珍贵。
15.《中国的风俗与岁时》一书,译自美国人何乐益撰写的《中国的风俗》与英国人裴丽珠、俄国人米托发诺合著的《岁时》。本书突显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方式和精神世界,并体现了沟通中西方文明的积极努力。
16.《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目录选译》整理、选译了20世纪初日本东亚同文书院在华调查民俗风情、商业经济的手稿的目录,将为中国民俗、中国社会史、中国经济史等领域学者的学术研究提供便利。
17.《中国歌谣》是英国汉学家司登德在中国收集并翻译的中国歌谣和通俗文学合集。该书英文版19世纪在英国出版后收获颇多赞誉,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价值不可小觑。
18.《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中国宝卷选编》,精选影印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所藏泽田瑞穗“风陵文库”中的12部罕见宝卷。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刘畅 摄影)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
【本文责编:李中彦】
上一篇: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渴求在多元文化中特立独行
下一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Copyright © 2010 zgwh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民俗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