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于学斌]莫力达瓦达斡尔乡村传统文化现状考察


作者:于学斌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大轱辘车成为民族记忆中的美谈
 
《黑龙江外记》记载:“达呼尔随意造车,轮不求甚圆,辕不求甚直,轴径如椽,而载重致远,不资毂  ,惟山路崎岖,防损折,动以斧凿随之。车,牛曳之,一童子尝御三五辆,载粮草类。然富者乘之,以毡毳为盖,蔽风雪,间亦用桦皮,式如棺,号桦皮车。”(《黑龙江外记·卷四》)
大轱辘车是达斡尔族的创造,在民族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达斡尔族用它拉脚、远行、载物。它的优点是,适宜于在湿地、山地中行走。1985年左右,这种车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已经成为达族美好的记忆。直至现在,当人们谈到大轱辘车的时候,其民族的自豪感仍然溢于言表。杜金彪说,小轿车走不了的山路,大轱辘车能走,任何车走起来打滑的路,大轱辘车能走。达斡尔族研究会会长说,我们民族的文化是大轱辘车文化。由此可见,大轱辘车是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达斡尔族为之感到骄傲的伟大创造。
现在,大轱辘车在达斡尔族生活中已经不见了踪迹,据说还有人会制作,那么这些制作人就应该是民族文化的持有者,应趁他们仍然健在的时候赶紧进行技术抢救,对这种文化遗产加以有效的保护。
 
一个重视礼仪、热情好客的民族
 
现在,人们都在抱怨“世风在日下,人心已不古”,但是,达斡尔族仍然保持着非常纯朴的民风民俗,他们好客重礼。
达斡尔族重视礼仪、礼节,尊老是达斡尔族礼节的核心。日常生活中以年长者为尊,向他们请安、敬烟、让座、让路。尤其在过年的时候要挨门给老人拜年,这一风俗至今仍然保留着。
在库如齐乡,我明显感到,达斡尔族的风俗很多已经改变,不变的是诚实的、热情好客的品格。数日的达斡尔族乡村之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达斡尔族的热情。每到吃饭的时候,他们都热情相邀。其中有句名言让我难忘:“谁也不能背着粮袋子走”,这是主人让陌生人在家里吃饭的口头禅。在我结束采访回到莫旗的时候,我拜访了达斡尔族研究会,访问了秘书长敖拉·乐志德先生,当我问到过去达斡尔族是否存在客栈、大车店等供游客投宿的商业铺子时,他非常干脆地说,我们达斡尔族是热情好客的,过去走到哪里住到哪里,不管是否认识,管住不说,还管吃,不收一分钱。达斡尔族请客,你若是客气、不实在,主人是不高兴的。
 
一个对地方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的民族
 
达斡尔族对北方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所到之地,在当地各民族的文化中到处都能发现达斡尔族文化的因子。莫旗是个多民族汇聚之地,这里居住着汉、满、鄂伦春、鄂温克、蒙古等民族,各民族在文化的选择上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达斡尔族的文化。居住在这里的汉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都无一例外地居住着达族样式的房屋;不管是居住在达族村还是非达族村,有些风俗已经被达斡尔族抛弃,而当地的其他民族仍然在使用。如达斡尔族的屋侧建大烟囱在达族乡镇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在前兴隆和后兴隆、前新发以及乌尔科等汉族地区,有许多房屋都是在屋侧砌筑烟囱。给我的感觉是,这些达斡尔族创造的文化在达斡尔族地区逐渐消失,而在汉族、鄂温克族地区却仍然保留着,达斡尔族在逐渐抛弃自己的文化,而别的民族却将其视为宝贝。我在后来的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调查时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杜拉尔乡尼西空海拉松是个汉族村,距乡政府所在地将近20里,居住在这里的汉族迁过来大约三四十年。这里的汉族居住的都是达斡尔式房屋,不同的是,汉族房只是南北炕,无西炕,达族有西窗,汉人房屋无西窗。汉族刘国武是从吉林过来的,已经30多年了。他家的房屋是刚过来时建的,是完全按照达族的房屋建造方法建造的,如今已经改成一面清,屋西侧用土垡子建的大烟囱仍然保留着。刘国武告诉我,之所以住达族房屋,是因为它保暖、好烧。以此也能看出,民族在文化的选择上是没有界限的,只要对自己民族的发展有利,就会自然地选择先进。
 
博物馆任重而道远
 
我们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以不可阻挡的速度在剧变,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到底还能保持多久,这确实是个未知数,但是其消失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达乡,我明显地感觉到变化,当我问到有些民族的物品以及风俗习惯的时候,他们许多人都说不知道,还有的人说,“到莫旗博物馆去看,那里有”,所以博物馆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达斡尔族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大踏步地迈进,旧有的生产生活用具、风俗习惯、宗教物品,正在从达斡尔族的生活中逐渐消失,因此,及时收集、收藏达斡尔族的民族民俗文物就成为摆在博物馆面前的神圣使命,要趁有些传统的物品还在的时候赶紧进行征集,趁许多老人还在的时候赶紧留其声、录其行,把许多传统的技艺完整地保存下来。博物馆人应该真正肩负起这种使命,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得我们民族历史上所创造的文化不会消失、断链,把一个完整的民族文化留给后世子孙。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西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下一篇[王明珂]羌族妇女服饰:一个“民族化”过程的例子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