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巫达]论大都市人的族群意识


作者:巫达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人身份认同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子项目“虚拟网络社区与上海人身份认同建构”前期经费资助
①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定义认为:“国家中心城市指的是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城市, 这些城市要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2010年确定的5大国家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
②吴燕和:《族类意识之创造与再创造: 从夷夏、汉番、省籍之说发展族群关系理论》, “族群关系与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主办,1989年9月1日~2日。
③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载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1~36页。
①中译本名为《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卢明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年。
②[美]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卢明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
③Moerman,Michael,‘Who are the Lue?Ethnic identification in a comp lex civilization’, Am erican Anthropologist 67,1965,pp.1215~1230.
④[马来西亚]Tan,Chee-Beng (陈志明),The B aba ofM elaka:culture & identity of a Chinese peranak comm unity inM alaysia.,Malaysia:Pelanduk Pub,1988.
⑤Anderson,Benedict,Im agined Comm 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 rigin and Spread of N ationalism,London, New York:VERSO,1983.
⑥[美]芬顿·斯蒂夫:《族性》,劳焕强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⑦巫达:《理性选择与族群内心情感:中国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的个案研究》,《台湾人类学刊》2006年第1期。
①王琛:都市生存的文化策略与族群认同:对一个苗族流动群体的个案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②巫达:《关于ethnogenesis一词的理解与翻译》,《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③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 ~1959》,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页;庄国土:《略论东南亚华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发展趋势》,《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
④Barth,Fredrik,‘Introduction’,In Fredrik Barth,ed1Ethnic Groups and B oundaries, 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9, pp19~38.
⑤Cohen,Yehudi,‘Social Boundary Systems’, Current Anthropology 10,1969,pp1103~126.
⑥Wallman,Sandra,‘The boundaries of race:Processes of ethnicity in England’,M ay 13,1979,p1207.
①Barth,Fredrik,‘Introduction’,In Fredrik Barth,ed.Ethnic Groups and B oundaries, 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9,pp19~38.
②吴燕和:《族类意识之创造与再创造:从夷夏、汉番、省籍之说发展族群关系理论》,“族群关系与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主办,1989年9月1日~2日。
③[美]芬顿·斯蒂夫:《族性》,劳焕强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④[马来西亚] 陈志明:《从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看中国人类学的族群研究》,载乔健等《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台湾高雄:丽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237页。
⑤Barth,Fredrik,‘Introduction’,In Fredrik Barth, ed.Ethnic Groups and B oundaries, 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9, pp19~10.
⑥Barth,Fredrik,‘Introduction’, In Fredrik Barth,ed. Ethnic Groups and B oundaries, 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9,p114.
⑦周敏,林闽钢:《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①佚名:《大力推广上海话!上海话是上海文化的标志!》,文章见新浪论坛之“上海论坛”,网址:http://bbs1bj1sina1com1cn/thread-180-1/tree-63796-65741html。
②以上内容均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1baidu1com/view/19256461htm?func=retitle, 参加这条词条的合作编辑者为“保卫上海”等10人之多。
③李大伟:《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新民晚报》2009年2月4日。
④王琛:《都市生存的文化策略与族群认同:对一个苗族流动群体的个案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⑤周立波:《海派清口———周立波:笑侃大上海》(DVD),上海:龙鸿音像联合发行,2009年。
⑥Gladney,Dru C1,Ethnic Identity in China:The m aking of a M uslim m inority nationality,Belmont: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2003,p145.
⑦引自上海《新民晚报》网络版相关论坛。
 
作者简介:巫达,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上海,200444)。
(本文原载《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第36卷)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巫达]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

下一篇[巫达]藏族尔苏人婚礼仪式中饮食文化的族群性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