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刘松年《傀儡戏婴图》
十几斤的木偶现在变得轻盈了 ·报纸成了木偶的“新材料”,糊13层刚刚好,少了要散架,多了太重举着累
中国的木偶戏中,杖头木偶分布区域最为广泛。各地的杖头木偶高度差距很大,一般的杖头木偶,身高2尺到3尺。河北吴桥扁担戏用的小杖头木偶的身高仅有8寸,而四川南充仪陇的大杖头木偶身高竟四五尺,与真人高度近似。
杖头木偶用木头雕刻而成的,一只木偶重达10几斤,倘若演员的臂力欠佳,恐怕很难手举木偶,撑下一台戏来。
上世纪50年代,木偶艺人开始改革杖头木偶的制作技艺。经过反复试验,报纸从众多材料中脱颖而出,担负起了这一重任。主要材料改变了,杖头木偶的制作过程也要相应改变。
上海木偶剧团的造型设计师徐进告诉记者,杖头木偶的制作,要经历出设计图、塑形、翻模、糊纸、上妆、装机关、穿行头等多道工序,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马虎不得。
先是做设计。设计师要根据剧本和导演的构想,设计出人物造型。接着,制泥塑。看着设计师画的平面造型图,工人要用紫砂泥堆塑出木偶头的造型。在紫砂泥塑将干未干之时,工人要把木偶头切分成4块:头顶一块,一张脸分作左右两半,后脑勺再一块,分别浇上泥状石膏;大约半个小时后,固化了的石膏就可以一一卸下。浇石膏之前,要在泥塑上的坑坑洼洼处,涂些许肥皂水,这样石膏与泥塑就不容易粘住,石膏干了,方便取下。
有了石膏模具,报纸才正式登场了。工人先将一张对开的报纸从中裁开,用糨糊将三张裁开后的报纸一层一层糊在一起。然后,将其手撕成3平方厘米见方的小块,这就是糊木偶的基础材料。将报纸糊进石膏模具里,得屏气凝神,才能将报纸糊平整。这其中,尤以木偶的脸,凹凹凸凸,最为难糊。鼻子、耳朵等处,手指往往够不着了,得用上筷子、牙签。连牙签也使不上劲时,就将纸屑撕碎,沾上一丁点糨糊,细细地揿进那些小凹凸里。用报纸糊木偶,一般糊13层。少于10层,强度不够,用手一捏,木偶就会开裂;多于15层,就太沉了,而且事后给木偶装眼睛等都费劲。糊足了13层,扔在地上它都不会变形。
接着,就要给木偶装机关了。木偶嘴巴的开合、眼睛的张闭、脑袋的晃动……表现角色的喜怒哀乐,就靠这机关。机关装在演员托举木偶的主杆上。演员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控制主杆的平衡,操控木偶上下点头、左右晃动;其余手指,操控动眼睛、动嘴巴、动鼻子等等机关。最后,要用砂纸将其表面打磨光亮,在其表面糊上一层棉花纸。然后,就可以上底色、化妆了。面孔化好后,就可以粘上头发和眉毛,一个形象生动的木偶就制作完成了。
新木偶可与演员相拥而舞 ·演出结束后,小观众被木偶戏感动,脸上挂着泪珠,要把糖塞进小木偶的手里
新时期的杖头木偶,在制作工艺和表演手法上,都有颠覆性的变化。
以往的杖头木偶,演员站在1.7米高的挡板后头,用一根命杆和两根手杆操纵木偶。前些年,上海木偶剧团排演过一部原创木偶戏《卖火柴的小女孩》,颠覆了杖头木偶的旧有操作模式。首先,舞台上的挡板只剩下0.6米,“卖火柴的小女好”有了“双脚”,它的形象更完整了。“小女孩”不是一位演员操作的,而是由3位演员操作的,其中一人操纵“小女孩的身体和脑袋,掌控”小女孩“的嘴巴和眼睛的动作;一人操纵”小女孩“的双手,还有一人操纵它的双脚。而且,传统的操纵方式,是演员将木偶竖着举起,举过1.7米挡板,在其上头表演。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却是“横杆木偶”,演员像操纵皮影一样横向操控木偶。由于一个木偶有3人同时操作,因此,“小女孩”的形象完整,同时头、眼、嘴、手、脚等各个部位都能进行细致的表演。逼真的“小女孩”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小朋友。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晓星告诉记者,有一次,《卖火柴的小女孩》演出结束,台上,来了一位怯生生的小姑娘,脸上挂着泪珠。她摊开手,手里是一粒湿湿的糖果,小姑娘硬是把糖果塞进了“小女孩”的手里。这情景,让台上的演员都很动容。
木偶有了腿
木偶艺术家们还能让木偶扮作舞伴,与人共舞。导演赵根楼曾经创作过一个《假面舞会》的木偶戏,剧中,女演员何筱琼男扮女装,扮成男舞者;她一手搂着的舞伴,竟是与她一般大小的木偶,“两人”一起跳起了激情探戈。何筱琼如何掌控她的舞伴呢?原来,她搂着舞伴的右手,自己的右手则插进了木偶的腰部,腰部中间装有主杆,可以操纵木偶头部和身体的转动。
跳舞,最关键的还是一双脚,何筱琼如何让她的舞伴翩翩起舞?原来,设计师钱时信在何筱琼和木偶的脚上,各装了一块磁铁,何筱琼的脚一动,木偶的脚也被“吸引”着,跟着动起来。何筱琼稍一用力,将木偶的脚抬起,自然也能轻松地与自己的脚分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文汇报 2011年08月12日 14:28
【本文责编: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