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许秋华]二人转“包公”戏的东北民俗文化解读


作者:许秋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三、二人传“包公”戏与岁时节日民俗

  二人转“包公”戏中岁时节日民俗语汇异彩纷呈,表现出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如:“再不能五月端阳同饮雄黄酒,再不能七月初七听你讲鹊桥,再不能八月十五你我同赏月,再不能腊八的那天给你把粥熬,再不能小年的那天你我同祭灶,再不能三十儿那晚就把饺子包。”(《包公吊孝》)

  这几句唱词反映了六个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一是五月五日端阳节,古时人们把这一天视作“恶月恶日”,故此产生了很多驱邪辟恶的习俗,饮雄黄酒就是其中之一,此俗兴起于明代,据说是为了驱除蛇毒。二是七月初七七夕节,传说这一天牛郎织女要在鹊桥相会,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成为民俗。三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宋吴自牧《梦粱录》),故有亲人一同赏月之俗。四是腊八节,是我国古代民俗化的宗教节日,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生日,佛教寺院于此日煮七宝五味粥以供佛斋众,宋代以后世俗人家也在这一天食用腊八粥,此俗在宋人笔记中多有记载。五是腊月二十三灶王节,俗称“小年”,传说这天是灶王上天的日子,因此民间有“祭灶”的习俗,此俗由来已久。六是腊月三十夜晚,即除夕,除夕夜半子时吃饺子(交子)辞旧迎新,是北方地区普遍流行的年节民俗活动。

  “儿妻带我去逛庙,儿妻带我去把香烧,儿妻她四月十八去上庙。”(《包公铡侄》)

  相传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东汉时起,我国以此日为“浴佛节”,佛教寺院在此日用名香浸水,浇灌释迦牟尼的诞生像。明代以后,民俗以四月初八为娘娘神生日。清代起,东北地区在四月份逢八的日子举行盛大的庙会,其中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庙会”,俗称“娘娘庙会”,妇女无子者多于此日拜娘娘神祈子,而四月二十八为“药王庙会”,相传生病之人赴会祈祷就会痊愈。这段唱词将“娘娘庙会”和“药王庙会”混为一谈,反映了佛教、道教与中国民间信仰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总之,二人转“包公”戏充分体现了二人转的“民俗性”,艺人在演唱过程中,发挥了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加进了东北地区的各种民俗事项,使其成为反映东北民俗风貌的“活化石”,对传承东北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吉林日报 2014年8月28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蔡英杰]太阳循环与八角星纹和卐字符号

下一篇[杨鹤书]黎族传统文化的若干问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