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蔡炜]家谱:给每个人一个归依的位置


作者:蔡炜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家谱,
  抢救普通人的历史记忆

  通过家谱,菲律宾原总统阿基诺夫人确认了祖籍在中国福建鸿渐村;香港船王包玉刚查到自己是包公后裔;1997年,当朱棣文教授荣获诺贝尔奖时,就通过媒体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祖籍:中国江苏太仓……

  华人寻根被称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家族史记录下来。”常州72岁的退休职工冯仁坤去年完成了毗陵四德堂《冯氏家谱》的第八次修订。“小的时候家里有一箱家谱,‘文革’时破四旧烧掉了大半,一卷总谱和我们家的第七卷用蒲包裹起来,藏在猪圈里幸免于难。人年纪一大,就有寻根问祖的愿望,这就叫做慎终追远吧。冯氏家族上届修谱还是民国五年,距今已九十多年,不能让这个根到我手了断了!”

  从2005年开始,冯仁坤骑着电瓶车到处奔波寻找,打听到哪里有冯姓就去拜望,问他们是否同宗,跑遍了百余个村镇。“刚开始太难了,心里没有底,能坚持下来靠的是使命感。”冯仁坤说,冯氏贤二公后裔共有二十七支,涉及三十多个村镇,分布在常州、武进、宜兴、丁山等地。为了对祖宗负责,对子孙负责,凡是老谱有记载的地方,他不断扩大寻找半径,为了寻访一户后裔,披星戴月、五赴家宅。

  相比于冯仁坤的坚持,朱炳国可以说是狂热。他因收藏和家谱结缘,并孜孜不倦将家谱研究向一门学科的角度去推动,发起成立了省内第一个市级谱牒文化研究会并担任会长,传播家谱知识,帮助海内外游子寻根问祖。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节衣缩食、攒下数十万元收藏了200多部清代、民国年间老谱。著名文史研究专家卞孝萱、美国学者艾尔曼等都曾向他借阅家谱。

  他开设的全国首个家谱陈列馆,令人大开眼界。说家谱是一本家族百科全书并不为过。翻阅家谱,里面记载着大量风土人情、人物事迹、历史掌故、碑文墓葬、诗词书法等。其中最早的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修的《赵氏宗谱》;最稀有的是光绪年续修的“第五”氏家谱,这个独特的姓氏弥补了《中国家谱总目》中的空白;多的大部头装进几大箱,摞起来比人还高,有的家族却只印一本“单行本”。

  抢救更多普通个体的历史记忆,朱炳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更觉得时不我待。“现在很多珍贵的老谱已经失传,或者流失到国外。在美国,收藏中国家谱最为著名的就是犹他家谱学会,有关中国的家谱就有一万七千多种。溧阳彭氏家谱重修,其家谱分东门、南门两支,南门一支的家谱被美国人收藏,产权属于日本东洋文库。在我们的协助下,经上海图书馆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协商,后经授权终于花120美元拿到了复制胶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0-03-04
【本文责编:思玮】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彝族毕摩文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下一篇湖北南漳发现光绪年间“梁祝”唱本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