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大滨彻也]档案能再现我们社会的记忆吗?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档案馆现在需要做什么?

  档案馆的首要任务是系统地保管国家、社会、企业和学校等支持档案馆的生存的各个机构的记录,确保这些机构平稳、正常的运作及持续工作。由于电子文件储存已经进步了并且这些年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个任务正受到这种趋势的威胁,就是文件本身无法被维持或者没有什么被保存成文件,这种情景它可以被描述成日益增长的匿名文件。档案馆不得不在他们挑选和保存文件以前,设法处理这些日益增长的匿名文件和不存在的文件。档案馆成功处理这个问题取决于他们是否可以专心于所有的过程,从文件的编辑到某种方式或者另一种方式的管理,以保证有效管理记录在电子格式上的信息。把根据其历史和文化意义,鉴定和挑选文件及记录作为首要任务的档案工作者将被认为是一流的档案工作者。

  在IC技术超前的时代,如何通过新的格式保管被积累的信息远远比根据常规的标准鉴定和挑选它更重要。档案工作者被强烈要求采取措施,这样他们就可以快速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档案领域的专家而言,信息处理过程、数学、电子工程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与历史和政治学及过去他们需要研究的其他学科相比较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4

  第二,不管信息革命带来怎样残酷的局面,需要提醒档案工作者他们应该一直担负档案馆委托他们的古典使命和他们在社会应该扮演的原始角色。不管什么样的形势,档案馆作为记忆的宫殿,必须担负职责,提供回忆过去和分享社会、国家及人民失去记忆的场所。为履行这个责任,档案馆必须接受他们的用户或者社会成员提出的问题:“社会为我做了些什么,我能为社会做什么?”这个问题会让每个社会的成员用他们自己的观点思考国家为他们做了什么和人民为他们做了什么。

  信息垄断仍然否认多元价值的发展,并引导世界向一体化发展。这种一体化的价值有时会过度期待档案馆能再现丢失的记忆,促使国家或者民族从根本上产生浪漫的想法。如果引导错误,这种浪漫的想法可能会否认其他国家或者民族的存在,失去理智导致民族清洗,并且带领这些国家或者民族疯狂的毁灭这些国家和民族依赖的记忆的宫殿。

  所以,保护档案馆从正确的意义讲是担保社会成员回忆和分享他们在社会上---这个他们不可替代的生活范围,多种多样记忆的一种手段;并且他们为了实现一个社会、国家或者民族的理想未来,有志于建立一个开放的社会、国家或者民族。换而言之,档案馆只有在他们作为一个包含有多种价值的文件储存所时,才会得到赞扬。

  档案馆的第三项任务是继续作为文件的贮藏所,继承文化遗产,以重新回忆起社会的记忆。这就说明档案馆作为多种多样信息资源的宝库,应该承担服务的责任。这种责任要求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历史屋和其他负责保管社会知识的研究所得工作更加密切,逐渐成为网络工作的重要环节。

  社会的记忆是可以被回想起来的,如果它的成员从多种多样的文件和记录中收集文化的遗产并且认同他们,这些文件和记录是这些研究所从上一代那里已经继承下来的。这样,档案馆作为研究所,会吸引他们利用者的注意力,为他们提供保存在他们文件库房(这个支持记忆的宫殿)多种多样的材料,并邀请他们到他们可以认同的知识的世界。由于这项任务,作为开阔公众视野的场所,档案馆所肩负的多样性价值的责任是伟大的。

  这样,档案馆向公众开放使社会、国家或者民族摆脱了对他们施加的咒语,在文件或者历史的基础上实现对话。它同时也能使社会、国家或者民族相互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差异。这种认同会补充社会之间的差异,并且实现国家或者民族之间的对话,

  作为由文件生成的记忆宫殿,档案馆确实提供了从社会到国家这个记忆过程的所有环节,并确保人民可以分享同样的记忆。在这个过程的基础上,他们可以呈现社会或者国家应该采取的方式。可是,今天由于信息革命的不断发展,社会或者国家的未来存在方式不再由档案馆单独决定。档案馆被强烈要求与图书馆、博物馆、历史屋和其他作为信息资源储藏所的机构始终不懈地交流信息;促进知识的相互理解,这些知识是这些机构从过去接收来的;并且不断努力分享每一份其他的知识。

  机构之间的这样合作为档案馆提供满足他们利用者多种需求,参加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终生教育和其他教育大纲和大范围项目的条件。尤其是如果数字档案馆作为教室的一种教育工具,特别是作为长时间学习的工具,他们将为孩子们开辟一条道路,培养他们理解时间和社会的眼光,成为未来社会的领导。

  这些尝试将帮助拯救社会或者国家的成员,他们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日益增长的匿名者;并且培养他们分析社区及其成员、国家及其公民关系的能力。这些努力将帮助社会或者国家成员在他们自己中间,通过分享同样的记忆和建立一个开放的社会,向建立一体化的方向迈出扎实稳健的第一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网 2008-10-13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锦屏文书:穿越五百年

下一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吉昌契约文书汇编》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