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流传千年不绝


作者:庄春辉 中国民间故事网


独特的“央移”记谱法

  2009年12月27日晚,流传千年不绝的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展示——来自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藏哇寺的32位高僧,以吹奏、敲打、唱念、舞蹈、赞偈、手印、供养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由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构成的完整的梵乐套曲。整个展示古朴庄严,乐声清澈流畅,堪称“千年不断的活态传承,佛法智慧与慈悲的绽放,雪域高原的原生态艺术”。此前,这个古乐展示团应中华文化促进会邀请,从12月8日开始,先后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及东南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浙江文化艺术研究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北京大学等进行了展示。

  觉囊“梵音古乐”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在雪域藏地“活态传习”了近千年,始终与藏传佛教觉囊派文化息息相通。觉囊梵音古乐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藏族传统音乐的成分,形成了独具风貌与深刻内涵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阿坝壤塘觉囊“梵音古乐”的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该乐种独特的用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粗细的线条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的“央移”记谱方法,以手抄曲本为载体,使300多首孤本的曲谱传承下来,成为研究古代佛教音乐作品和音乐信息的文化宝库。2009年7月,为更好保护与传承这一古老乐种,觉囊“梵音古乐”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觉囊派第47代法主嘉阳乐住金刚上师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觉囊“梵音古乐”正在申报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觉囊派梵乐既是佛教文化,也是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认为,“如今我们已很难有机会聆听原汁原味的古代音乐了,许多古乐仅剩曲谱、词,抑或历经多次编排,因此,觉囊古乐不仅具有极高的音乐学术价值,而且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许多古代音乐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味”或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但觉囊古乐却传延千年,且保存得相对完整,几乎未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世俗浸染,原因究竟何在?

  文化脉象独步千年

  觉囊“梵音古乐”是中国藏传佛教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它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藏族传统音乐的成分,形成了独具风貌与深刻内涵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1027年,佛教“时轮”教法由印度传入西藏,在拉孜县觉囊沟建立道场,并逐渐兴盛,故称为觉囊派。其教法以承传完整、学理透彻、戒律严格著称。香巴拉净土、藏地时轮历算、十相自在图符等世人所熟悉文化要素皆源于觉囊的教法。随着佛教“时轮”教法由印度传入西藏,对时轮经的唱诵及其普及过程中,一种崭新的佛教艺术形式——觉囊梵音古乐应运而生,传延至今已近千年,是藏传佛教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时轮经》是觉囊派最为重视的一部经,大凡修习觉囊密乘者都被称为“丁科娃”,意为“专学时轮者”。《时轮经》分为外时轮、内时轮和别时轮三部分。外时轮讲宇宙结构及历法知识,是藏传佛教天文星相学的指导思想。其中有关天文历法的内容,可谓雪域藏地创立时轮藏历的主要依据。至今不少藏传佛教寺院仍把《时轮经》作为学习天文历法的基本教材,“时轮”教法传至雪域藏地已经有17个绕迥年了。内时轮讲人体生理知识,别时轮则讲解修行的方法与果位。觉囊“梵音古乐”的次续法脉和主续法脉自14世纪中叶与16世纪中叶薪火相传到壤塘县中壤塘觉囊文化中心,从此脉脉相续,绵延至今。

  壤塘县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辖13县之一,地处四川省西北部。觉囊“梵音古乐”主要分布在壤塘县中壤塘。在文化生态上,既有以草地为代表的游牧文化,又有以雪山为代表的峡谷农耕文化。

  壤塘全称“壤巴拉塘”,意为“黄财神居住的坝子”,是中国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根本道场,觉囊派高僧大德宗然那西日1425年在壤塘建立起一座“东方壤塘如意珍宝洲”寺,简称壤塘寺,从此觉囊派在这里生根。清代雍正年间藏哇寺祖庭东迁落地后,中壤塘觉囊三大系统正式确立,中壤塘成为全国藏区的觉囊文化中心和根本道场,境内有藏哇寺、确基寺、泽曲寺等9座寺庙,显密体系完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文化报 2010-01-05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上一篇[胡立耘]彝族原始性史诗《梅葛》的展演分析

下一篇[李祥林]释比·羌戏·文化遗产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