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杨多立]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生态文明系统


作者:杨多立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他们体现在至关重要的选地活动三大禁忌上:1.“虐朵”,即有榕树或榕树苗附生的地点;2.蜂猴活动的地点;3.巨石裸露或石头形状古怪的地点。以上地点绝不能选作耕地,原因何在呢?其中大有生态文化讲究。西双版纳僾尼人相信那些幼苗阶段经附生并通过绞杀其他树木而发展成乔木或大乔木的榕树是各种鬼神(尤其是恶鬼)居住的地方,对这些榕树及其周围环境的砍伐和破坏就会触犯鬼神而使人生病乃至死亡,所以高榕、大青树、菩提树等这些大乔木及其周围环境被保护下来。热带植物学家许再富的研究表明,西双版纳榕属植物有67个种、亚种和变种,其中有24个种在幼苗阶段是附生植物,其中又有21个种通过绞杀阶段发展成为乔木或大乔木。这些榕树不仅创造了热带雨林独特的自然景观——绞杀现象和独木成林,而且成为种类繁多的苔藓、地衣、蕨类和有花植物(主要是兰花)等附生植物的极好附主,以及为许多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到1996年为止已经鉴定出附生在各类榕树上的蕨类植物有27种,有花植物37种和攀援植物36种;同时有鹭鸶科、杜鹃科、鸭科和鸦科等鸟类,较多蚂蚁、蜂类和各种昆虫,较多种类的树栖哺乳动物和一些两栖动物都能在榕树上找到良好的栖息地。而且已经鉴定有鸟类8种、兽类7种、昆虫10余种均以多种榕树的果实、树叶为取食的来源。榕树也是当地居民重要的食物来源、药用植物和手工业原料来源。许再富得出结论说:“根据榕属植物在热带雨林中的生态学特征、重要值、生态作用和与人们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等综合分析,可以有证据地说,榕树的一些种类如高榕、聚果榕和鸡嗉子果等是在包括人类在内的滇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关键物种。比起其他物种而言,它们具有更重要和更深远的生态学意义,必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蜂猴是一种懒猴,喜欢夜间活动,白天往往睡大觉,它的这一生活习性所产生的神秘感使僾尼人相信蜂猴是与神灵有关的一种动物,所以他们从不猎捕蜂猴,也不去侵犯它的栖息地和活动区,而且谁见到蜂猴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僾尼人尽量避免与这种动物接触,以免触犯某些鬼神灵,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恶运。
至于那些巨石或奇形怪状的石头,也因形状的奇特被认为是鬼神居住或出没的地方,因此也被排除在人类涉足范围之外。这些禁忌直接的后果是,这些禁止人类涉足的地段完整地被保护了下来。虽然僾尼人的观念和方式被现代文明定义为虚幻的、蒙昧的原始宗教禁忌,但是这种传统生态文明方式并不需要像建立现代保护区和植物园那样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仅仅建立在一种文化信仰基础上就达到了许多现代文明无法达到的目标。
因此,阿育认为在西双版纳僾尼人传统社会中,因为进行轮歇农业而发生大面积森林砍伐的事是几乎是不可能的,轮歇农业(刀耕火种)并不构成对整个山地森林系统的破坏。[4]
以上所讲的仅仅是选地这一生产环节中的生态行为,其实从选地、号地、砍地、烧地、盖窝棚、清地、播种、薅锄、管护直到收获的全部农耕系列,以及对居域内哪块地实行休耕轮歇、休耕轮歇多长时间等等,无不贯穿着鲜明的生态保护意识。
 
三、僾尼人山林管护的生态文明
 
僾尼人有严格的山林管护制度,按照山林的不同用途予以分类管护,有许多原始森林是重要神灵的居所,永远不得砍伐甚至严禁进入,有些山林则因生产生活所需不得不砍伐,但也有相应的措施使其迅速恢复。
僾尼人的山林有以下分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郑晓]畲族节俗舞蹈的类型与文化特征

下一篇汉藏之间:关老爷何以“变身” 格萨尔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