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社会学鼻祖之一韦伯有一句著名的宣言:“不是什么观念,而是物质的与观念的利益,直接支配人们的行为。”[6]尔苏人的族群身份表述的差异性是直接跟其“物质的与观念的利益”相关的。在1980年代,国家的民族识别工作重新启动之际,对于当时族别尚未确定的人口较少族群而言,民族身份的抉择可以直接跟政治经济挂钩。如果成为某个大民族的组成部分,可以享受该大民族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优势。按照当时一些尔苏人的话来说是“大树下面好乘凉”“小鸟都要找棵大树停靠”。如果成为单一的民族,那么在政治经济待遇方面会有一定的利益。为了表达不同的“物质的与观念的利益”,尔苏人用不同的舞蹈形式表达了他们的族群身份抉择。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界中一些难以跟现实相关的问题,在我们民族的研究里面,一些学者、一些官员试图忽略甚至是掩盖差异性,掩盖差异性实际上是掩盖文化的多样性,以达到掩盖民族差异性的目的。忽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无视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就会直接将矛头指向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合理性。实际上,从具体的情况来看,这种想法或企图是不可能做到的。人类通过社会化获得相同的文化行为规范的同时,强调差异性也是人类普遍的心态。大家都想表达不同的独特之处。最简单的如服装的选择,大家尽量避免“撞衫”就是这样一个心态。即使在“文革”那样服装高度一致化的时期,有些姑娘也会在发辫上系条红毛线表达不同于他人的美感。对于民族政策,或者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这样的想法甚至是有害的。这种忽略文化多样性,无视民族差异性的想法,极容易造成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想法:认为“我”的文化是强势文化,“你们”必须要向我的文化靠拢。而且“你们”不要不服气,“我”的方法可以让你服气。这样的想法是有害的,是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共同建成小康社会的。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试图通过这个小的个案帮助读者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发生和发展的成因与走向。
注释:
①吴万财、王文品:《吴哩氏族谱》,手抄复印本,1997年7月6日完稿,由甘洛县王明寿提供。
参考文献:
[1]巫达.族群性与族群认同建构:四川尔苏人的民族志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斯沃茨,戴维.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奥莫亨德罗,约翰.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M].张经纬,任珏,贺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王德和.尔苏藏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毛泽东.论新阶段[A].毛泽东集:第六卷[M].近代史料供应社,1975(1938).
[6]Gerth,H.H.,and C.Wright Mills.From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0.
[7]皮科克,詹姆斯.人类学透镜[M].汪丽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Barth,Fredrik.“Introduction.”InFredrik Barth,ed.,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M].Boston:Little,Brown andCompany.1969:9-38.
[9]Bentley,G.Carter.Ethnicity andpractices[J].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87,29(1).
[10]Bourdieu,Pierre.Title Outline of atheory of practice.Richard Nice,tra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7.
原文来源:《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