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单一现代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调,有必要关注不同文化经验对本土现代性的塑造。通过探讨西藏芒康盐井地区“内生现代性”的故事发现:在宗教方面,西方天主教与本土藏传佛教在长期斡旋过程中,利用多种策略实现了多层面的和解与包容;在传统仪式方面,嵌入旅游的“假结婚”仪式展演,不仅是游客凝视的对象,也是藏民自在自为的传统文化实践;在价值观念方面,本地多元包容的文化体系内生出一套具有外向性、利他性、普惠性特质,并能够实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自洽的本土价值观念。面对日益强大的现代性力量,主体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社会经济变迁的抗争过程中,但他们依然有足够的韧性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本土现代性不仅仅是西方现代性在本土化实践过程中本土与西方互动、协商、妥协的结果,也包含本土依据地方性的文化经验应对地方发展而内生出的现代性。
关键词:本土现代性;宗教融合;仪式展演;价值观念;西藏;
作者简介:孙九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当今社会,全球化渗透于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领域,呈现出消解民族国家边界的不可逆转之势。在此背景下,西方科技、经济和组织形式以其优越性深刻影响着发展中国家以及边缘民族地区的发展方向。现代化发展为地方社会创造了诸多舒适、安全、有品质的生活基础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现代性的消极面。具体而言,其消极面表现为经济理性,渗透于社会生活各领域,工具理性对人的物质欲望的强化,最终导致人之理想性本质的异化。这种单一现代性在全球化时代成为社会发展主调,世间万事万物皆被对象化为“资源”,消解了地方社会的主体性,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传统与本土的知识及文化被冠以落后的标签,“科学”与“理性”成为绝对权威,塑造出“核心—边缘”的不平衡发展结构,并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单一现代性观念隐含着西方中心主义思想,认为发展中国家及边缘地区社会的现代性实践,是对西方科技、经济和组织形式的追随,这同时是对本土知识与文化的抛弃,“这种趋同模式意味着贬低后来者的地位”。然而,现实的现代性发展却呈现出复数形式的图景:各个社会在经历现代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本土资源以解决现实问题,使之符合自身社会的政治条件和精神世界,世界呈现出多元现代性的面貌。
多元现代性承认不同社会共同核心特征的同时,也强调其在心智、制度和其他方面存在差异。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地方社会的现代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响应。地方社会在承认、学习和借用具有优越性的西方现代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舍弃本土的地方性知识,带有“本质”文化印记的内部领域依旧保持着主体性。在地方与全球、传统与现代的互动过程中,地方传统文化得以创造性、适应性地复兴。换言之,传统的日常生活并不一定会被现代性所异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及其自我认同可能会引导地方社会走上内生化的现代性道路。这种内生的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仅是各自依据本民族或社会的文化经验对现代性的中心问题做出的回应,因此世界被纳入到一个“开放的体系当中”。在其中,现代与传统、本土和外部混杂交织、互为所用,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社会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笔者在长期的田野实践中发现西藏芒康盐井地区这一典型案例。在旅游发展推动下,该边缘藏族社区卷入现代化进程,但地方社会的传统文化并未因此被异化,其现代化走向了和谐的“共睦态”。鉴此,本研究希望借助西藏芒康盐井地区的本土现代性故事,为边缘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开启更多可能的阐释。
一、田野点概况与现代化发展历程
(一)田野点概况
本研究选取的田野点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纳西乡的盐井社区,其地处214国道旁,以产盐著称。以盐田为核心的盐井社区包括上盐井村、纳西村和加达村三个行政村,其总人口分别为741人、1347人和1249人。盐井地区自古以来便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1949年以前此地马帮依然兴盛,多元文化在此交流、碰撞、融合、发展,形成兼容并包之势,在宗教信仰方面尤为突出。目前上盐井村天主教和藏传佛教信仰并存,村民中80%信奉天主教,20%信奉佛教,纳西村和加达村则信奉藏传佛教。
据《芒康县志》记载,该地区的盐业历史可追溯至格萨尔王时期,到清代开始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澜沧江东西两岸鳞次栉比分布3000余块白红盐田,以加达村的盐田数量最多。历史上,盐民通过物物交换的形式将盐销往昌都、林芝,乃至四川、云南等地获得经济收入。直到2011年前后,这种传统的交易形式才逐渐停止,而外出务工、葡萄种植、林下资源采集及旅游业开始成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目前该地区已开发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藏芒康盐井旅游景区,千年古盐田、天主教堂均成为该景区的核心旅游吸引物。
笔者曾于2002年至2018年多次前往盐井社区进行调查,通过深度访谈、非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其中,2018年8月1日至8月10日,集中对盐井地区盐业和旅游业发展、宗教信仰、“假结婚”仪式、价值观念等层面开展为期10天的田野调查,共访谈40人(如表1所示),并根据所属行政村、性别情况进行编码。在此基础上,围绕研究问题,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表1 访谈对象信息一览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