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触摸文明的符号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华民族历来不拒绝对外来文化的借鉴,这种优秀的传统在文字的发展演变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些民族古文字是在外来文字的影响下产生的,如已经消亡的八思巴文、于阗文、佉卢文;也有正在使用的藏文、满文。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表意文字,对周边许多民族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许多民族借用或仿照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形成了以汉字为特征的文化圈。如一些古代民族政权仿照汉字创制的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以及古代先民仿照汉字创制并流传至今的水书、古壮字、布依字、侗字、女书、瑶字、苗字,以及朝鲜文。丰富多彩的汉字体系文字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与广阔的土地上,许多民族的先民都创造了自成一体的原始文字。这些文字虽然形体古朴,但构思奇妙,充满智慧。这些自源文字有处于文字萌芽状态的坡芽歌书,有处于图画文字阶段的尔苏沙巴文,有处于象形文字阶段的纳西东巴文,有作为表意文字的老彝文,有作为音节文字的哥巴文、汪忍波傈僳文,还有达巴文、纳木依文等。

  文字是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文种最多、类型最齐全的文字大国。然而各民族使用文字的情况错综复杂,许多现象已经湮没在悠久的历史当中。为了保护和展示这份珍贵的记忆遗产,中央民族大学组织、筹备了我国首个少数民族古文字专题陈列馆。经过3年的努力,他们分别从新疆、宁夏、青海、甘肃、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民间征集了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水书、于阗文、八思巴文、回鹘文、察合台文、藏文、傣文、蒙古文、纳西东巴文、尔苏沙巴文、坡芽歌书等30多个文种。10月31日,中国民族古文字陈列馆开馆仪式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举行,从500余件展品中精心选出的100余件中国民族古文字展品首度与观众见面。

  展馆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分成汉文体系的民族古文字、外来文字体系的民族古文字、原始信息符号与古籍版本、本土民族古文字四大板块。所展30余种文字中,有的沿用数千年至今,也有的早已消亡。通过展览,观众可以了解到人类文字产生与发展的脉络,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族群的文明起源与旅程。

  据介绍,该展馆的特点一是文种齐全,既有文字产生前的刻木记事原始符号,又有史前岩画上的图形符号。处于文字萌芽阶段的有坡芽歌书、达巴文等;图画文字有尔苏沙巴文等;象形文字有东巴文等;表意文字有彝文等;受汉文影响而创制的方块文字有西夏文、方块壮字等;音节文字有哥巴文等;音素文字(拼音文字)有藏、蒙古、察合台、傣文等。二是展品类型丰富,有文本(包括手抄本和印刷本)、书法、拓片、图片、木刻雕版、印章、货币、木简、工艺品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类文字发展链。(记者 俞灵)


  老傈僳文是1912年至1914年间缅甸传教士巴托创制,由英国传教士富能仁完善的用拉丁大写字母及其变形体创制的拼音文字,附以标记以示声调,记录傈僳语,顺序由左至右横写,主要通行于怒江、保山、德宏、耿马等地基督教信徒中。文献主要是《圣经》。图为用老傈僳文书写的《圣经》。 

  察合台文流行于13到20世纪20年代,是拼写中国维吾尔语及乌兹别克语等东突厥古典文学语言的文字。除通行于中国新疆和中亚外,莫卧儿王国和埃及也曾使用过。现代维吾尔文是其延续。由28到32个字母组成。书写方式自右至左横写,分活字版印刷体及手写体。图为两枚布币,上面均有察合台文字。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中国民族报》2009-11-06 14:59:00
【本文责编:思玮】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布依族古文字被“发现”10部古籍晋升“国宝”

下一篇[杜洁芳]壮族“坡芽”山歌绘在土布上 81首只为“情”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