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蒋原伦:电子时代的民俗


作者:蒋原伦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电子时代的民俗。电子时代民俗是指互联网上奉行的某些礼仪、习俗和风尚,比如说电子贺卡、手机拜年,还有网上灵堂、电子算命,甚至还有电子社区婚礼等等,因此他们不能算是原本意义上的民俗,基本上是兼收并蓄,互通有无,各地风俗在一起,置于历史的流程,网上的民俗虽然保留是某些传统的利益,但是其具体做法上已经是大相径庭。

  电子民俗是当今的这种时尚,是传统的人际关系在互联网上的延伸,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多重媒体交叉,缩短了人际交往的距离和时间,也加快了人际交往的频率,交际是需要欲望和心理理由的,而传统民俗则为交往提供了平台和充分的理由,也是为我们提供新力的理由,这就是为什么电子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风俗不仅起死回生,还有扩张的趋势。这种情形简单地以复古的名义好像是无法涵盖的,并且人们总是根据现实的情形对传统或者抛弃或者拥抱,不管是抛弃还是拥抱加了许多新的东西,比如以前是烧纸钱的,现在就是烧别墅、汽车、电脑、手机等现代产品,在婚礼中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增加时髦而喜庆的效果。

  今天的风俗是受西方冲击并和西方世界纠缠和互动中走过来的,中国人对西洋风俗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这里的关键不是人们对西洋风俗有多少了解,而是作为交集的方式,它必然称为一种特殊的补充,特别是他和商业文化结合在一起时候,他简直有点呼风唤雨的态势,洋风俗进入中国有了娱乐性质和新的交往功能,如果说本土风俗是中国人之间情感交流最丰厚的一块资源,他悠久的社会心理做基础的话,那么洋风俗为我们年轻人拓展脚步的社交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与民俗有关的节庆可能是和交往最佳的时刻,而未来的风俗节日是年轻人之间交流和沟通很好的实际。

  由于电子民俗存在是为了人际交往或者灵魂沟通而建立的,要有群体来完成,也因此有的学者将民俗研究对象界定为群体的传统,也就是说来的人越多,就越意味着成功。我认为电子民俗给人们交际提供了自由参与平台,重要功能就是一方面为人们交际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可能会引起不便和尴尬或者产生沉闷的状态,在电子民俗中,正是免除了亲缘关系的束缚。(来源:中国作家网)

 (本文为“传统与文艺——2008北京文艺论坛”上的发言)

 

  文章来源:新浪读书 2008年12月19日 12:23




上一篇史长义:民间文艺传统与当代文学创作

下一篇[孙天胜]民俗旅游对民间文化的伤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