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施爱东]看见她:中国美女大脸盘


作者:施爱东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或许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面若银盘”还是称赞美女的常用词汇。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施爱东先生从民国的流行歌谣入手,为我们追溯了这种由来已久的审美观念。
时尚的面孔变幻莫测,今天的以瘦为美不定哪天就过时了呢!

 

    丰子恺这幅画虽然写意,但依然能看出画中女子的大脸和小脚——
民国美女的重要指标。此外有趣的是,歌谣《看见她》的男主角,通常是个小男孩。

  

  ■银盘大脸黑头发

  很难说清末民初最流行的歌谣是哪一首,但最著名、被记录得最多的当属《看见她》无疑。胡适1922年在《歌谣的比较的研究法的一个例》中说:“这首歌是全中国都有的,我们若去搜集,至少可得一两百种大同小异的歌谣,它们的母题是‘到丈人家,看见了未婚的妻子’,此外都是枝节了。”

  意大利男爵韦大列(Guido Vitale)是对中国民间文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位西方人。他从1890年开始任职于意大利驻北京大使馆,与一位银盘大脸的中国美女结婚生子,利用业余时间搜集了许多民间文学作品。他说自己“吃尽一切劳苦,尽力的搜集”,然后将这些歌谣和笑话做成中英文对照,当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入门教材。1896年,韦大列出了一本《北京的歌谣》,并且预言:“根据在这些歌谣之上,根据在人民的真感情之上,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也许能产生出来。”

  《北京的歌谣》中最著名的一首,便是《看见她》:沙土地儿跑白马,一跑跑到丈人家,大舅儿,往里让,小舅儿,往里拉,隔着竹帘儿看见她:银盘大脸黑头发,月白缎子棉袄银疙疸。

  韦大列听到这里的时候,一定心有戚戚,喜不自胜。这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记录的《看见她》。也不知道是韦大列听到动人处,把后面几句给漏过去了,还是这首儿歌在19世纪时就只有这几句。在20世纪20年代的完整版中,后面还有实际行动:

  回去告诉爹和妈,卖田卖地要娶她;再隔三年不来娶,老了莲蓬谢了花。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歌谣,共得45首《看见她》。“看见她”的男主角是一名小男孩,歌谣中的身份通常是一名小学生:“爬草根,两头分,路中来了个小学生,骑花马,拜丈人,丈人丈母不在家,推开门来看见她。”或者说,“小花孩,骑花马,花马不走使鞭打,一走走到丈人家,丈人丈母都不在,隔着簿帘看见她。”可是,歌谣中最风光的人物并不是这个小学生,一切细节的铺陈,都是为了引出小学生所看见的那个“她”。

  只见她长得“四方大脸黑头发,樱桃小口糯米牙”,更有时人奉为经典的一双小脚:“小红鞋儿二寸八,上头绣着喇叭花。”“脚儿在如锥锥把,手儿在如面疙疸。”“凤头小鞋高三寸,好比当年西子娘。”河北南宫的《看见她》更是将“看”的目光从脸上直接跳到了脚上:“银盘大脸黑头发,点点小脚实是好看。”可见民国时期,这大脸和小脚,都是标准美女的重要指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9/07/13
【本文责编:思玮】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阿来]文学创作中的民间文化元素

下一篇[张海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