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施爱东]看见她:中国美女大脸盘


作者:施爱东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歌谣沿着江河跑

  考古学家、民俗学家董作宾根据这45首《看见她》,写成了他的不朽名篇《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他在“研究所得”一节中说道:“叙述女子装束和容貌的美丽,是‘看见她’一段的精彩处,而全首的最精彩处也就在此。这一段叙述的本是小学生眼中标准的未婚妻,其实可以说是该地方女子衣饰容貌的一个具体写真,也可以说是民俗文学家理想中的美人。”

  那么,北京儿歌中的美人儿是什么样子呢?董作宾总结说:“脸儿大大的、四方方白静静的,长得赛似银盘;头发黑黝黝的,梳了个大辫子,用鲜红的头绳扎了辫尾;上身穿一件月白色缎子小棉袄,掐着‘狗牙’的边儿,缀着银疙疸似的纽扣儿;下身中衣是表缎子做的,裤筒紧紧扎着;脚上穿的一双小红鞋儿哪有三寸?刚刚二寸八分,鞋面上还绣着喇叭花呢。”

  董作宾把所有《看见她》的流传地标在地图上进行分析,发现这首儿歌的传播是紧跟着水陆交通的孔道而行的,尤其是水便于陆。北方主要是沿着黄河流域走,也就是北方官话的领土;南方主要是沿着长江流域走,也就是南方官话的领土。因为《看见她》必须押“a”韵,因此大凡不讲官话的地区,这首儿歌就无法流传,比如广东、福建、云南、广西等地的“她”字不押“a”韵,就没有这首儿歌。

  事实上,这首儿歌的流传远比董作宾所知更为广泛,比如刘万章《广州儿歌甲集》就收录了一则异文,以“老鸦老鸦叫喳喳”起句,末尾是:“风吹帐起看见她,乌头发,白玉牙,回到家里对妈说,快用花轿娶来家。”

  既然儿歌自己会沿着水陆孔道到处跑,那么,陕西小学生看见的那个“她”又是什么样子呢?不着急,先坐下,四个菜碟摆桌上,煎壶酒,泡杯茶,风摆门帘看见她:“白白脸,黑头发,包包嘴,糯米牙,粉红小手长指甲;缎子鞋,打子花,还是奴家亲手扎,走路步步踩莲花;立下就像一股香,坐下就像活娘娘。”

  娘娘是民间对于女神的尊称,如泰山娘娘、妈祖娘娘。问题是,坐着的活娘娘又是什么样子呢?

  ■正大仙容描不就

  《水浒全传》第四十二回,宋江来到九天玄女庙,朦朦胧胧之间,看见正中七宝九龙床上,正坐着一位活娘娘,长得“脸如莲萼,天然眉目映云鬟。唇似樱桃,自在规模端雪体。犹如王母宴蟠桃,却似嫦娥居月殿。正大仙容描不就,威严形象画难成”。

  我们再来看《九云记》第十七回,杨元帅来到洞庭龙女府第,舒眼望去,见那龙女“脸如莲萼,天然眉目映云鬟。唇如樱桃,自在规模端雪体。正大仙容描不就,袅娜形象画难成”。

  也许读者一眼就能发现,脸如莲萼、正大仙容都是女神形象的固定赞辞。正大仙容好理解,脸如莲萼又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看看《儿女英雄传》对同一个侠女十三妹的三处描写。第四回:莲脸生波,桃腮带靥;第六回:芙蓉面上挂一层威凛凛的严霜,杨柳腰间带一团冷森森的杀气;第二十四回:面如秋月,体似春风。三处分别使用了莲脸、芙蓉面、面如秋月来状写十三妹的绝色容貌。

  芙蓉是荷花的别名,因此莲脸、芙蓉面、面如莲萼、面如秋月、面如满月,全都是一回事,就是正大仙容的大圆脸。放到儿歌中,就是“银盘大脸黑头发,樱桃小口糯米牙”。这是状写中国美人最传统、最经典的赞词。

  芙蓉面既状荷花之形,又状荷花之色,因而是这些同义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白居易《简简吟》: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曼妙女神个个都是个大脸盘。所以金圣叹认为,描写女神“仙容”,妙就妙在“正大”二字。很显然,这些标准都是凡夫俗子将自己对于女体美的理解,投射到了对于天仙女神的浪漫想象之中,所以汪曾祺在《水母》中说:为什么女神个个长得都像嫦娥,是因为男人对女神在倾慕中还包藏着亵渎,这是中国平民对于女神的微妙心理、非分异想。

  中国古代以男人女相为美,因此,银盆大脸、面如满月、面似荷花也常常用来形容男子貌美。中国佛像的造像艺术中,就有“面如满月,眼如垂凤,鼻如悬胆,口如仰月,唇如涂朱,齿如编贝,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要求。中国人认为这是“贵美之相、大人之相”。

  ■供图/施爱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9/07/13
【本文责编:思玮】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阿来]文学创作中的民间文化元素

下一篇[张海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