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廖开顺 石佳能]侗族远古神话传说的美学基因


作者:廖开顺 石佳能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一)幻象文化心理
幻象文化心理是指动物向人类过渡时期和人类始初时期的文化心理状态,它以客观对象变形,主体本能作用与始初意识为功能特征。在幻象文化心理阶段,原始人类以对外物之间的非正常联系和主观幻觉心理去认识世界,对世界具有好奇心理和神秘感,认为一切外物都和人类一样有心灵、思想和感情,他们崇拜自然,也崇拜人类自身生理机能的威力。这种文化心理在当代侗族社会有这样一些表现。
1、幻象文化心理与侗族民俗。如同原始人类崇拜的动植物、太阳、火焰,崇拜自身的生殖机能一样,当代侗族的民俗活动中,仍然有许多这些原始文化事象。比如,侗族人民对太阳的崇拜。侗族的鼓楼坪,常用扁圆形的鹅卵石镶砌成各种图案,鼓楼坪中央的圆形图案和对称地向四周幅射的射线,就是太阳和它们光芒的图案。侗族人民在鼓楼坪祭礼萨岁的仪式,就在这样的图案上进行。侗族背带上盖小孩头顶的布,也绣有五彩太阳和金色的射线,侗族唱耶歌(侗族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把祖婆萨岁尊为太阳神),举行“崴也”活动,都要歌唱太阳并模仿太阳运转的形式。又如,湘西侗族地区祭祀“闪巴神”(主宰生命的神)的舞蹈,要模仿交媾动作。这些都表现了侗族对自然、对人类生殖能力的崇拜。
2、幻象文化心理与巫术。在侗族地区,巫术文化事象比较普遍。巫术文化是在幻象文化心理的“万物有灵”思维上产生的。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先生说:“随着氏族社会图腾崇拜出现,同时也出现了有关的神话和巫术。”⑧巫术活动中,人们相信的是一种“超人间的力量”的存在。在当代侗族社会,首先,巫术活动出现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并经常以傩文化(巫文化的一种)的形式出现。比如,在侗族家室不宁、人畜不旺、怪异作崇,要冲“太平傩”。家人病重、久病垂危,要冲“急救傩”。偷盗行凶、诈骗奸淫。难以破获,要冲“地傩”。保佑小孩平安成长有“过关愿”;生育求子有“子童愿”;求高寿有“寿愿”。其次,巫术运用在款组织的活动中。侗族款组织的首领有的就是巫师,既通人事,亦懂“神事”。在举行《约款法》的活动时,他们不仅要求全体村民参加,还要邀请各种“神灵”出席。遇到一些疑难案例,常常采用“神判”的办法来解决。比如“捞油锅”(在一口烧沸的油锅里放入一把斧头,让可能作案的嫌疑者徒手从油锅内取出斧头,若手未烫伤,嫌疑解除,否则,定为案犯)。“杀鸡看眼”则是让所有可能作案者分别杀一只鸡,鸡杀死后,若鸡的眼闭了,则嫌疑解除,若鸡的眼睛仍然睁开,则定为案犯。另外还有种种“神判”方式,都是在巫师的主持下进行的。巫师是人界和神界的使者,即使当事人受了冤枉,也要维持“神判”的结果,可见巫术文化的权威性。
3、幻象文化心理与侗族文学的艺术。幻象文化心理的“泛灵论”原则,变人万物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感情、有意欲,有一拟人格的精灵存在,这是先民们极为幼稚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主额观尚未分化的“自我中心论”的表现。诚如维科所说的“人在无知中就把自己当作权衡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人把自己变成整个世界了。”按照同类相生、同类相感的观点,不但巫师等人被看作某些自然力或自然生命的化身,而且某些自然事物也被当成民族的圣物,祭祀的灵物或氏族的标志,由此导致模仿巫术和图腾崇拜。于是,日月星辰,宇宙万物,一概各有神明,皆可与人相感通,皆可拟人化,并成为后世审美中广泛出现的拟人、比喻、象征的渊源。维科曾经用“泛灵论”来证论语言中借代与比喻等修辞格的由来,朱光潜认为它与后世审美的“移情”十分有关。我们认为,侗族文学最明显的艺术特色即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与幻象文化心理十分有关。作为侗族文学主体形式的侗族歌谣,最突出的审美特征也在于此。试看侗族的《情人歌》里的《十四岁少女拒嫁歌》:
 
你长到十三岁了/正是花蕾慢慢大/枝叶渐渐长/可惜你嫁得太早啊/刚十四岁就配给远方/好比日头渐渐下坡/被云遮掩不见光芒/笋子很快长成竹子难转嫩啊/鲜果很快过时味不香/你为什么不在家多留几时/匆匆丢离同伴你不心伤/
 
在侗族歌谣中,这样的比喻、比拟、借代等俯拾遍是。就是堪称侗族“村规民约”的《约款歌》,款词也常常不是用直接表述或直接议论的表达方式,而是大量使用比喻或象征。如“胆大如葫芦,气大如雷吼”、“恶如虎、狡如龙”。如“高山已经辟成了良田,草坡已种上了高梁”(喻男女青年未婚已经发生了两性关系),如“缸里已经长出了竹子,桶里已经长出了蕨菜”(喻女子已经身怀有孕),如“人人都筑起挖不平的田埂”(喻矛盾双方已经结下了冤仇),如“牛死留有角,虎死留有皮”(象征古老的传统代代相传)。神话思维产生的幻象文化心理,是侗族美学的重要基因。
4、幻象型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在现代人类文化心理结构中,幻象心理以食欲、性欲、防卫和美欲等本能活动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自由想象为主要功能。幻象型人格,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单纯性、直观性、多变性、摇摆性、幻想性和本能性。这种人格对未来、人生、社会和自然界,惯于通过想象进行解释和预见而不惯于用规范和秩序束缚和指挥自己,也不惯于运用分析、概括和推理去进行独立的判断。缺乏紧韧、顽强、持久和专一的理性思维能力,经常以一个直觉对象转移到另一个直觉对象,从一种心境转变为另一种心情。他们热情、真挚、有活力,但往往变化无常。他们对于新事物、新事业、新实验、新改革积极支持、热情鼓励,但是也容易有挫折面前半途而废。⑨心理学家对现代人类心理结构中的幻象型人格特点的论述,比较适合侗族人民的文化性格。比如,侗族人民对外部世界的自由想象就十分惊人。我们知道,侗乡几乎是一个歌谣的海洋。侗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不分地域南北,都能随口成歌,唱歌几乎贯穿于侗族人民的一切生活环节和民俗之中。而侗族歌谣所表现出来的对外部世界的想象力,表现出来的幻象型人格的“热情、真挚、有活力”,达到了美仑美奂的程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戊梁精歌》。在一年一度的戊歌节,三省边界的男女青年和千里迢迢而来的远客,在梨花似锦、春风柔软的山坡云集,自由地对歌,谈情说爱。一曲曲情歌把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都是幻象型人格一个侧面的充分表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嘎玛沃赛]浅谈藏式建筑的装饰艺术

下一篇皮影与木偶有你不知道的真相(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