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徐赣丽]当代民间艺术的奇美拉化


作者:徐赣丽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从上述可知,农民画的属性存在多重矛盾[50],这大概不是唯一的,而是其他民间艺术、包括整个民间文化所共有的命运。萨林斯指出:“非西方民族为了创造自己的现代性文化而展开的斗争,摧毁了在西方人当中业已被广泛接受的传统与变迁对立、习俗与理性对立的观念,尤其明显的是,摧毁了20世纪著名的传统与发展对立的观念”[51]。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已经不再是矛盾的,而是互相促进的,这也说明了多元文化社会的复杂性。

  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民间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吸纳多种新旧元素来谋取生存。正如季中扬所指出的,高度发展的现代性逐渐变得宽容起来,开始包容多种文化形态的并置与混生。在当代文化空间中,既存在民间艺术的新生形态,又有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形态[52]。如果说街舞是一种现代的民间艺术,那么农民画似乎也可以算是民间美术的一种。

  讨论民间艺术的奇美拉,是想印证当代中国民间文化及其整个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混合发展的现状,同时思考文化变迁带来的学科转型问题,即如何在这种新的趋势下,运用跨学科的理论方法解读多元文化现象,并从对文化现象本身的溯源解释转向对问题的思考,强化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而不是仅仅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发表一些无关紧要的文人式议论,力求在全球化时代里,以对学术问题的思考来与国内外学者进行对话,深化人文学科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与注释:

  [1]参见于沛主编:《全球化和全球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63页。

  [2]张旭鹏:《西方文明简史》,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312页。

  [3][英]英格利斯著:《文化与日常生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164页。

  [4]徐赣丽:《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桂北壮瑶三村考察》,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40页。

  [5]菅丰:《“古镇化”现象与民俗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俗学研究与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暑校讲座,2012年8月25日。本文借用其所讲“奇美拉”“概念,谨此致谢。

  [6][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编,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219页。

  [7]周星:《从政治宣传画到旅游商品——户县农民画:一种艺术“传统”的创造与再生产》,《民俗研究》2011年第4期,第9页。

  [8]参见董敬畏:《打造地方 : 作为传统发明的农民画》,《民间文化论坛》2015 年第 3 期,第110--111页。

  [9]根据高金龙的素材笔记本整理。参考亓明曼:《上海西郊农民画——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10]郑士有,奚吉平:《中国农民画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11]陈月青:《石林农民画在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民族艺林》2015年第2期,第96页。

  [12]王作栋,高兴章《坚守乡土 率性创作——简析夷陵民间木刻版画的艺术特征》,《“中国精神·中国梦”城镇化进程与农民画发展路径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11月,第116页。

  [13]周星:《从政治宣传画到旅游商品——户县农民画:一种艺术“传统”的创造与再生产》,《民俗研究》2011年第4期,第10页。

  [14]周星:《从政治宣传画到旅游商品——户县农民画:一种艺术“传统”的创造与再生产》,《民俗研究》2011年第4期。

  [15]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页。

  [16]倪伟:《社会主义文化的视觉再现——户县农民画新论》,薛毅编:《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年。

  [17]方李莉:《安塞的剪纸与农民画》,《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18]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05页。

  [19]周星《从政治宣传画到旅游商品——户县农民画:一种艺术“传统”的创造与再生产》,《民俗研究》2011年第4期。

  [20]陈月青:《石林农民画在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民族艺林》2015年第2期,第93页。

  [21]席梅:《批林批孔的生动教材》,《文汇报》1974年第1期,第4页。

  [22]小丘:《专为工农抒壮志,画中满是阶级情-赞户县农民画》,《文汇报》1973年第23期。

  [23]犁牛:《回击右倾翻案风的战斗画卷——赞“上海农民画展览”》,《文汇报》1976年第27期。

  [24]书良:《革命的颂歌 战斗的艺术--喜看<湖南省株洲工人画、邵东农民画、驻长部队战士画展览>》,《湘江文艺》1975第6期,第79-80页。

  [25]永歌:《美术革命的方向--学习户县农民画散记》,《美术学报》1974第1期。

  [26]《拜户县农民为师,向户县农民画学习-本市部分专业、业余美术作者和基层政宣干部等座谈会纪要》,《文汇报》1974第6期。

  [27]王广礼主编:《徐州群众文化史料集(1932~1992)》,徐州市文化局编印,1994年,第206页。

  [28]刘溪杰:《工人诗·农民画》,《福建文艺》1975年第5期。

  [29]叶坚 :《新时代的民间美术之花-赞户县农民画》,《中国农民报》1981年第1期。

  [30]张宏普:《户县农民画,计生宣传的新品牌》,《当代艺术》2011年第3期。

  [31]西安户县农民新壁画“画出”一幅幅和谐新景象, 2008年04月19日 12:04:35  来源:三秦都市报[32]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8-04/19/content_8007992.htm

  [33]http://news.youth.cn/gn/201509/t20150915_7119639_6.htm

  [34]郑士有,奚吉平:《中国农民画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35]周星:《“萌”作为一种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36]郑士有,奚吉平:《中国农民画考察(綦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37]李杰文:《从年画看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发展形态》,《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38]孙春霞:《“新年画运动”与中国现当代工笔画的发展》,《艺术研究》2014年第3期。

  [39]高作凯:《风雨兼程五十载——户县农民画发展剪影》,新华网-西安日报,2008-02-16 00:00:00文中提到:“李凤兰谈到农民画50年的发展感慨不已,她告诉记者她有着旧社会和新社会强烈对比的深切感受。在过去,农村妇女别说画画,连想也不敢想”。

  [40][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编,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220页。

  [41]季中扬:《当代文化空间中民间艺术的生存方式》,《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42]郑士有,奚吉平:《中国农民画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43]参见蒋孔阳主编,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1949-1989)文学·艺术·语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720页

  [44]郑士有,奚吉平:《中国农民画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当然,民间艺术也有借用的,但是仍然是为民众所接受。如梁平年画在绘制技法上不仅继承了传统水印木板年画的工艺流程和川派雕刻技术,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术,还运用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巧施阴阳,区分远近;其构图饱满简洁,人物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动静处理得当,造型古朴粗犷。

  [45]郑土有:《何谓“农民画”》,《“中国精神·中国梦”城镇化进程与农民画发展路径研讨会论文集》, 2015,11,第71页。

  [46]Pierre I.Van den Berghe and Charles F.Keyes:《旅游和民族性的再创造》,徐赣丽译,《民俗研究》2006年第1期。

  [47]邱春林:《民间美术的演变趋势: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美术观察》2014年第10期,第9页。

  [48][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编,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51页。

  [49]耿翔,贺小巍,刘曌琼:《户县农民画家的担心》,《陕西日报》2014年09月17日。

  [50]高从宜:《人类学美学与农民画的研究视野》,王西平、高从宜主编:《中国户县农民画大观》,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年,第265-275页。

  [51]马萨尔·萨林斯:《何为人类学启蒙?》,载《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25页。

  [52]季中扬:《当代文化空间中民间艺术的生存方式》,《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本文原载:《民族艺术》2016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7/8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民俗大家刘魁立“释”新时代慈孝:不限家庭和形式

下一篇[李永杰]乡风礼俗:不该失去的乡村文明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