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翔之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一、女性欲望:禁忌中的女性话语之泉
“女性美的毁灭说到底是女性欲望被剥夺和摧毁。不可压抑的女性欲望如夜晚当空的月亮,是女性的美和女性沉默的言说,女性话语之泉。”[3] (P303) 想重新建构起女性的生命之美,必然要使女性被压抑的欲望得到释放,而且不仅是释放,应该是生长、创造和飞翔。20世纪90年代,由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现代化进程在中国步伐的加快,女性开始意识到属于自身独特体认的女性欲望,女性意识由此开始彰显与强化。女性不再刻意去遮蔽或忽略自身独特的女性欲望,而是以一种从心灵到肉体都凸显女性欲望的叛逆姿态,追求灵魂的无拘无束和情感的自由自在。这为女性民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女性服饰。历史上中国女性服饰深受儒家、道教“禁欲律行”思想的支配,有着许多的禁忌,着装不可过多地袒露肌肤,否则就被视为轻浮、不自尊、有失体统而为社会所不容。中国女性服饰的真正革命是在辛亥革命以后,西风东渐,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女性,一改中国传统女性阴柔的低调风格,开启了人性追求的大门,她们的服饰张扬独立、追求个性。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服饰同样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女性自由自然的本性在花枝招展中尽情表现。尤其是女性一向被遮蔽的性意识、性心理等深层的欲望体验,被重新召唤出来。吊带装、露背装、露脐装、超短裙,这些服装具有强烈的性感特征,成为追求个性,表现女性欲望的一个符号。
还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女鞋的发展。在古代,裸露脚和大腿被视为是下流的、伤风败俗的,于是女性千方百计把脚隐藏在鞋子里。而在现代,女鞋类型日趋细化,尤其是高跟鞋的发明,更是赋予女性昂首挺胸的外观和款款而行、优雅自信的动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女性形体和气质的美感,极大地改善了女性谦卑柔弱的形象,使女性显得风姿绰约,风情万种。
从宽松的“无形之形”的服装包裹人体,到突出形体曲线之美;从裹小脚崇尚“三寸金莲”到露出脚腕与美腿体现女性特有的性感之美,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女性在审美意识方面的变化,尤其是追求男女平等、追求个性自由的意识愈益加强。女性的情感欲望随着一层层包裹的剥落而逐渐显露并张扬,女性也从装扮自我身躯的服饰中充分享受着自然与自由。
可见,女性意识中包含了女性欲望,只有女性意识觉醒了,女性才能意识到属于自己的女性欲望,从而突破种种女性禁忌。如果说女性意识代表了女性人格的外在方面,那么深藏在女性意识背后的女性欲望则包含了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女性行为背后的内驱力,是女性话语之源。
女性欲望是不同于男性欲望的欲望,女性欲望是与女性身份密切相关的,是关乎生命和生存的双在的欲望,是过去和现在并存的欲望。女性有不同于男性的特殊的生命体验和生理现象。这其中包含着女性对于自然外物的探求,对于自我实现的追求,对于未来世界的兴趣,对于爱的渴求,是女性作为一个人,她的全部希望、她的绝望、她的兴奋、她的悲哀、她的爱和她的恨。她的生命全部就是她的欲求的总和。正是这些特殊的生命体验,不仅构建起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和判断,也使人类社会生生不息,从而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但是,到了后代的封建社会,原始的女性禁忌逐渐演变为封建妇女的贞操禁忌,原始女性的生殖崇拜也因为性被列入禁忌,而失去了头上的神圣的光环。女性的生殖也成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伦理规范,女性的孕育体验从美变成了丑。男性只愿意正视、肯定女性的母性、妻性的一面,而不愿意承认其作为人的自然本性、生命本真的一面,并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女性是无欲之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精神层面上。但是,人是被欲望驱使的动物,女性也不例外,既有对其社会性的确认,也应该有作为人的自然性方面的需求。她们同样有生命本能欲求的冲动,有追求灵与肉统一的欲望要求。这些欲望不可能因为男性的不承认、不允许而被一笔抹去,它必然存在于女性的生命和生存之中,只是被深深地压抑而已。[4] 只有到了五四时期,才有一批预先觉醒的女性率先撞开了禁忌的大门,开始认识到女性的欲望。而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工业文明的到来及进一步成熟,女性逐渐从经济的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取得与男性一样的经济地位,从而与男性一样有了主体性,不再作为一种对象性而存在。女性从而获得了一个自由的生存空间,女性的各种才能被认可。再加上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入,促成了女性意识的迅速觉醒,女性欲望更是前所未有地受到来自女性自身及男性的关注。我们现在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对于女性而言,是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主导话语空乏、缺席的时代,这无疑为当代女性提供了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自由表达女性欲望和建构女性话语的一个绝好的机遇。这在女性民俗中尤为真切地体现为针对女性的诸多禁忌逐渐淡化甚至消亡,女性已不再是历史话语中的“祸水”。妇女登上历史舞台,在众多的领域抛头露面,参与价值的创造。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妇女的生命价值也得到普遍的尊重。包括孕妇和寡妇也不再被视为不祥的人: 怀孕的女性被看做最美的人,某些前卫时尚的孕妇还会特意到照相馆留下自己一生中最特殊时刻的影像。离过婚的女人以及寡妇的再婚也不会令人侧目,人们对此心平气和地接受并表示同情和理解。女性生存的环境日益宽松,女性有了较多的展示自己独特经验感受,把握自己生命自由,抒发不可压抑的女性欲望的权利。女性欲望的凸显和张扬也创造了更多的女性的美,女性话语之泉也在女性欲望的抒发中得以涌动和喷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篇: [王逍]浙南畲族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
下一篇: [李延年]情感是偶戏之魂
标签:
【相关文章】
“世界记忆”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水书研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正式立项
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
《坡芽歌书》考察实录
古籍拾贝
[陈支平]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
我国首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出版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
贵州发现仡佬族文字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
古代圣旨造假有多难:雍正改圣旨是编的
“七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有3本被删
浅谈古典诗歌中兰花的多种意象
壮族的习俗
北川民间祭禹习俗
端节前夕扫房屋由来
《西厢记》《牡丹亭》留下多少爱情诗句?古代园
保护原生态 杜绝伪民俗
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外流引发的婚俗变迁
民俗学和历史学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七夕”应唤起对婚姻幸福的珍重
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
浅议当代时政歌谣中的讽喻作用
中日雷神考
[徐新建 王明珂]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
毕摩文献:入选名录,并非终点
从“家”到“庙”——一个华北乡村庙会的仪式
[车锡伦]读清末蒋玉真编《醒心宝卷》
[罗秀兴]玉林风俗歌谣:一条永不停息的历史长河
[艾菊红]傣族水井及其文化意蕴浅探
锦屏文书:尘封百余年的文化遗产
[巫达]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
[代迅]跨文化研究:坚持普遍性立场下拓展非西方
[关纪新]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