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所以,我们宁愿这样,聚精会神,精心雕琢,不断打磨。
看到央视上的一则广告《致匠心》,非常受触动。
著名音乐人李宗盛和世界著名跑鞋纽巴伦的一位工匠,两人交替出现,各自制作自己的伟大作品:一把吉他和一双纽巴伦的跑鞋。他们聚精会神,精心雕琢,不断打磨。画外音随之响起:
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没有理所当然,就是要在各种变量可能之中,仍然做到最好。
伟大的工匠充满了人性之美。
我想起了高尔斯·华绥笔下的格斯拉兄弟,这对兄弟都是鞋匠,他们说做鞋子是一门手艺,并对这门手艺充满了敬畏之心。他们精选最好的皮革,亲手缝制每一双鞋子,把灵魂都缝进鞋子里去了。在机器大生产到来的时候,别人都舍弃质量,追求时间和金钱,他们却固执地坚持手艺人的规矩,20年不涨价,先订制后付款,可以赊账……他们一针一线,不吃饭,只是做鞋子,最后活活被饿死……
还有《红高粱》中的罗汉,一辈子酿高粱酒,酿酒就是他的命。他认为高粱也是有灵性的,高粱酿成了酒,仍然是活着的,依然日日夜夜在生长,直到成熟到极致,十八里飘香。
正因为如此,老实巴交的罗汉,才要发疯地阻止日本人,阻止他们砍掉快要成熟的高粱去修路。高粱是酿酒手艺人的命根子。目睹着高粱被白花花的斧头砍倒,罗汉的心滴血了,愤怒的罗汉趁着夜晚放跑了修路的马匹,一把火烧了日本人的窝棚。因为热爱酿酒,连带热爱酿酒的原料,为了它宁肯献出生命,这就是手艺人。
人生的很多时候,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沉浸在自己的技艺中,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造自己的作品,他们把灵魂灌注进去了,作品中有自己的血和肉,自己的心,作品就是他们自己。
我被他们深深感动,很多教育者缺少的就是这种“工匠之心”。
在很多人眼里,“匠”可能是实用的,也是精巧的,但绝不是艺术的。“匠”是规矩、束缚、再现的代名词,他们守成有余,创新不足。伟大如韩愈也要鄙视匠人,他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这里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匠”。
鉴于此,很多老师勇敢地喊出口号:不做教书匠!
热血沸腾!血脉贲张!
但这些年,我们实在被口号和愿景害苦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士兵的元帅也绝不会是好元帅。一个元帅不精通士兵的业务,不了解自己士兵的所思所想,不是从士兵中血汗中干出来的,这个元帅能做得扎实起来吗?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人人都不做教书匠,谁来踏踏实实地教书呢?不想当教育家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但全部老师都做教育家,却是危险的。都是教育家教书,对中国教育也许是更大的灾难。
因为现在所谓的教育家,教而优则仕,常常在天上飞来飞去,传经送宝,何尝真正有时间深入孩子的心灵,施肥,浇水,拔草,辛勤耕耘呢?
我们不止一次目睹这样的场景,某教育家执教某某班级,一开始家长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但一段时间下来,“教育家”马虎了事,刚愎自用,学生成绩一塌糊涂,家长们苦不堪言。
我的一位老领导一直坚持乡村教育,他的方法很陈旧,他就像一个匠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坚持下来,硕果累累,瓜果飘香,深受家长和学生的爱戴。他有一句经典的名言:“高射炮打蚊子不好使,真正拼刺刀,打硬仗,还是要靠我们这些人啊。”
其实,如果真正能够把教书匠做好了,我们的教育就好上天了。
这些年,我们的创新理论层出不穷,今天学苏联,明天学老美,后天学日本、芬兰、新加坡……我们被创新理论吞噬了,忘记了教育不就是教书育人,何有他哉?
我们常常说要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其实教育观念不在于新旧,而在于真假。
孔子的“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旧不旧?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旧不旧?这不都是教育的真谛,任何时候也不会过时。但我们被创新绑架了,很多好的东西,因为不具有创新的要素,就被我们毫不犹豫阉割了。这些年,我们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扔一个,最后既没有传承,也谈不上创新,教育变成了一个十足的死魂灵,无根也无叶,有魂也无魄。
不妨具有工匠之心,就做一个教书匠吧。
对教育者来说,具有工匠之心,第一是要耐得住寂寞。
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教育更是如此。教育中我最在乎的就是“悟”,“悟”需要闲暇,需要毫无压力,需要安全感,需要舒张,也需要时间来保证。
做教育,就得像个手艺人,沉浸在专注,激情和挥汗如雨的光阴里,享受这件事情本身所带来痛苦和幸福。没有痛苦的教育,不值得一提,没有幸福的教育,不值得一过。
哲学家说,人是被抛在这个世界的,但人不能孤独的活着,于是,每个人都是匠人,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与世界对话,透过作品告诉人家我心里的想法,我眼中的世界,我生活的诉求。
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需要发黄岁月的慢慢积淀。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却绝对需要安静和安定,面对大自然赠与的素材,他们只有先成就它,然后才有可能成就自己。
譬如在选择小提琴木料时,匠人们非常在意树木的年轮。在他们看来,每棵经历岁月洗礼的大树中都藏有一个精灵,而这个精灵正是一把提琴的灵魂。木料选出,风干切割后,他们将其放入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房间四到五年。这样,本来混沌的木板就有了灵异,万籁俱寂中那些曾经吐纳的自然之气,收藏的百鸟之声,才会像沙漏一样从木头中渗透出来。
琴的制作如此,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真正的教育者,绝不追求所谓的多快好省。所谓的高效课堂,不过是教育功利化赤裸裸的表达。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像中世纪古老的庄园生活,缓慢从容,教育就像怀春,就像缓慢成熟的爱情,种子和灵魂都喜欢安静,在和煦和温暖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
第二是要聚精会神,认真打磨。
工匠之心能够过滤俗世的种种杂念,最重要的是,它能净化人生而为人的最大弊病——自私。当教师怀着工匠之心做事时,一言一行都会融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教育美在聚精会神,美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经拜访过罗丹,那时候,茨威格还是一个三流作家,无论怎么努力和挣扎,就是突破不了自己的瓶颈。
罗丹热情邀请茨威格去自己乡下的雕刻室去看作品。但他却突然疯子一样,沉浸在一尊已经完工的女性半身像前,喃喃自语,手里拿着粘土,不断修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罗丹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忘记了茨威格和整个世界,直到三个多小时后,罗丹才恍然醒来……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教师的五重境界
下一篇: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的35个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