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财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自然十分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充分反映在春节敬祀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其中除夕之夜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迎财神。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饺子(饺子象征财神爷给的元宝),吃罢饺子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财神”其实是印制粗糙的财神像,此财神像用红纸印刷而成,中间为线描的神像,两旁写着“添丁进财”、“祈求平安”的吉利词语。“送财神”的是一些贫寒子弟,或街头小贩,他们低价买来财神像,穿街走巷,挨门挨户叫卖:“送财神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几个铜子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也得赏个黏豆包,换回一张。一个除夕夜,有时能接到十几张“财神”,这是为了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这种习俗在中国民间一些地区仍在延续。春节期间一些乞丐到村里挨家挨户乞讨钱财,主人施舍给他们钱财后,他们就在主人家门口的墙上贴上一张财神像。据记述,旧时苏北张家港周围贴财神的习俗:他们用黄纸刻上财神图案,去人家门上张贴,贴时口中念念有词,其词曰:“财神贴得高,主家又蒸馒头来又蒸糕;财神贴得低,主家开年好福气;财神贴得勿高勿低,主人家里钱铺地。”主人则答曰:“靠富”。
除了迎财神之外,祭祀财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到春节,举国各地均祭祀财神,祭祀方法各异。北方地区春节时,家家请回财神,供奉财神像,焚香上供品。正月初二清晨祭焚财神像。祭祀时边行礼边诵祝词:“香红灯明,尊神驾临,体察苦难,赐富百姓。穷魔远离,财运亨通,日积月累,金满门庭。”清代俗曲则云:“新正初二,大祭财神,点上香烛把酒斟,供上了公鸡猪头活鲤鱼,一家老幼行礼毕,鞭炮一响惊天地。”祭祀场面非常隆重。南方敬祭财神供品内容特别讲究,供品共分三桌:第一桌为果品,有广橘,示生意广阔;第二桌为糕点,多用年糕,意为年年高,糕上插有冬青枝,意为松柏常青;第三桌为正席,有猪头,全鸡,全鸭,全鱼等等,有招财进宝、鱼跃的吉意。祭祀时,主人点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人人满怀发财的希望,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在全国各地,都有祭祀财神的踪迹,财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便由此可见。
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财神,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这些财神,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则是“正财神”赵公明。
一、 赵公明——专司人间财富之神
世人奉祀的财神,影响最大的当推赵公明。据《三教搜神大全》载,赵公明神异多能,变化无穷,能够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降瘟剪疟,保命解灾。故人称“元帅之功莫大焉”。反买卖求财,只要对赵公明祈祷,便无不称心如意,故而
民间奉其为财神。旧时年画中,赵公明的形象多为头戴铁冠,手持宝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面目狰狞,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武财神。
民间关于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晋代年间,干宝《搜神记》中,赵公明为专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东晋时期,陶弘景《真诰》中记述,赵公明为致人疾病的瘟神。隋唐时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在空中出现,分别身披青、红、白、黑、黄五色袍,各手执一物:一人执杓子和罐子、一人执皮袋和剑、一人执锤、一人执扇、一人执火壶。文帝问太史居仁:“他们是何方神圣?主管哪些灾福?”张居仁奏曰:“他们乃五方力士,在天上作为五鬼,在人间为五位瘟神: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主管世间瘟疫。此乃天地运行时所产生的疾病。”文帝问:“怎么才能制止而使世人免受瘟疫呢?”张居仁答曰:“瘟疫是上天降临的疾病,无法制止”。于是那年许多百姓死于瘟疫。是时,文帝下令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
赵公明的瘟鬼性格到了《列仙全传》中就更为具体了,只是他又从五方瘟鬼之一变成了八部鬼帅之一:元明时有八部鬼帅,各领鬼兵亿万数,周行于人间。刘元达领鬼兵施杂病,张伯元领鬼行瘟疫,赵公明领鬼施人间以痢疾,钟子季(钟士贵)施人间以疮肿,史文业行寒疾,范巨卿行酸瘠,姚公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给人间降下许多灾祸疾病,夺走了万民性命,枉夭无数。
直到《封神演义》问世,赵公明才不再像昔日那样浑身充满邪气、鬼气和瘟气。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职责是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从此,赵公明开始掌管天下财富,做了财神爷。赵公明司财,能使人宜利和合,发家致富,这正符合世人求财的愿望,所以民间广泛敬祀赵公明,而他原来作为冥神、瘟神、鬼帅的面目被日渐淡忘了。民间所供财神赵公明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附之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更加强了财源茂盛的效果。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其中除夕之夜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迎财神。除夕之夜,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饺子(饺子象征财神爷给的元宝),吃罢饺子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财神”其实是印制粗糙的财神像,此财神像用红纸印刷而成,中间为线描的神像,两旁写着“添丁进财”、“祈求平安”的吉利词语。“送财神”的是一些贫寒子弟,或街头小贩,他们低价买来财神像,穿街走巷,挨门挨户叫卖:“送财神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几个铜子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也得赏个黏豆包,换回一张。一个除夕夜,有时能接到十几张“财神”,这是为了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这种习俗在中国民间一些地区仍在延续。春节期间一些乞丐到村里挨家挨户乞讨钱财,主人施舍给他们钱财后,他们就在主人家门口的墙上贴上一张财神像。据记述,旧时苏北张家港周围贴财神的习俗:他们用黄纸刻上财神图案,去人家门上张贴,贴时口中念念有词,其词曰:“财神贴得高,主家又蒸馒头来又蒸糕;财神贴得低,主家开年好福气;财神贴得勿高勿低,主人家里钱铺地。”主人则答曰:“靠富”。
除了迎财神之外,祭祀财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到春节,举国各地均祭祀财神,祭祀方法各异。北方地区春节时,家家请回财神,供奉财神像,焚香上供品。正月初二清晨祭焚财神像。祭祀时边行礼边诵祝词:“香红灯明,尊神驾临,体察苦难,赐富百姓。穷魔远离,财运亨通,日积月累,金满门庭。”清代俗曲则云:“新正初二,大祭财神,点上香烛把酒斟,供上了公鸡猪头活鲤鱼,一家老幼行礼毕,鞭炮一响惊天地。”祭祀场面非常隆重。南方敬祭财神供品内容特别讲究,供品共分三桌:第一桌为果品,有广橘,示生意广阔;第二桌为糕点,多用年糕,意为年年高,糕上插有冬青枝,意为松柏常青;第三桌为正席,有猪头,全鸡,全鸭,全鱼等等,有招财进宝、鱼跃的吉意。祭祀时,主人点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人人满怀发财的希望,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在全国各地,都有祭祀财神的踪迹,财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便由此可见。
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财神,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这些财神,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则是“正财神”赵公明。
一、 赵公明——专司人间财富之神
世人奉祀的财神,影响最大的当推赵公明。据《三教搜神大全》载,赵公明神异多能,变化无穷,能够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降瘟剪疟,保命解灾。故人称“元帅之功莫大焉”。反买卖求财,只要对赵公明祈祷,便无不称心如意,故而
民间奉其为财神。旧时年画中,赵公明的形象多为头戴铁冠,手持宝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面目狰狞,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武财神。
民间关于赵公明的传说,由来已久。早在晋代年间,干宝《搜神记》中,赵公明为专取人性命的冥神之一。东晋时期,陶弘景《真诰》中记述,赵公明为致人疾病的瘟神。隋唐时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有五力士在空中出现,分别身披青、红、白、黑、黄五色袍,各手执一物:一人执杓子和罐子、一人执皮袋和剑、一人执锤、一人执扇、一人执火壶。文帝问太史居仁:“他们是何方神圣?主管哪些灾福?”张居仁奏曰:“他们乃五方力士,在天上作为五鬼,在人间为五位瘟神: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主管世间瘟疫。此乃天地运行时所产生的疾病。”文帝问:“怎么才能制止而使世人免受瘟疫呢?”张居仁答曰:“瘟疫是上天降临的疾病,无法制止”。于是那年许多百姓死于瘟疫。是时,文帝下令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
赵公明的瘟鬼性格到了《列仙全传》中就更为具体了,只是他又从五方瘟鬼之一变成了八部鬼帅之一:元明时有八部鬼帅,各领鬼兵亿万数,周行于人间。刘元达领鬼兵施杂病,张伯元领鬼行瘟疫,赵公明领鬼施人间以痢疾,钟子季(钟士贵)施人间以疮肿,史文业行寒疾,范巨卿行酸瘠,姚公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给人间降下许多灾祸疾病,夺走了万民性命,枉夭无数。
直到《封神演义》问世,赵公明才不再像昔日那样浑身充满邪气、鬼气和瘟气。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册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职责是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从此,赵公明开始掌管天下财富,做了财神爷。赵公明司财,能使人宜利和合,发家致富,这正符合世人求财的愿望,所以民间广泛敬祀赵公明,而他原来作为冥神、瘟神、鬼帅的面目被日渐淡忘了。民间所供财神赵公明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面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附之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更加强了财源茂盛的效果。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中国的民间信仰
下一篇:天祝藏族的白色崇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