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毕摩文化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俗史话 > 中国民俗信仰 >

穿越千年的毕摩文化


栏目: 中国民俗信仰     |      作者:贾兴鹏 俄木尔坡

  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博物馆,有一个神秘的展厅,它展示着来自遥远、古老的西南民族——彝族的宗教仪式生活,来这里参观的人们无不为其古朴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毕摩文化发出感叹。

  彝族毕摩概念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富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人口776万(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居少数民族第六位,并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其最大的聚居区。

  彝族也是一个有着多种崇拜的民族,归纳起来有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3大类。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三观,即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基于彝族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念,构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在大凉山腹地美姑县,关于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及其神话传说,仍在彝族民间广为流传。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意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就是指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人,学界大多称他们为祭司。彝族民众从古至今都认为毕摩是“智者”,是知识很丰富的人,他们识古彝文,掌握和通晓彝文典籍,通过念诵经文等形式和神、鬼沟通,充当人们与鬼神之间、祖先之间的矛盾调和者,并通过象征性极强的祭祀、巫术等行为方式处理人与鬼怪神灵的关系,以求得人丁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说,毕摩既是彝族民间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又是彝族宗教和信仰的代表人物。

  毕摩的主要职能

  毕摩是彝族社会中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的职能也是丰富多彩、各种各样,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主持祭祀:在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彝族文化发展史中,毕摩的祭祀主要以家支和宗族为单位来进行。祭祀的对象包括图腾物、神圣自然物和各种神灵。毕摩所做祭祀仪式可分为送灵、作祭、节期、祭祀、喊魂、送魂等。

  除灾祛祸:鬼神信仰直接产生了各种以除灾祛祸为目的的仪式。凡彝族人遇到疫病或灾祸时,如:时运不顺、疾病缠身、庄家歉收、妻儿死亡、牲畜瘟疫、身体欠佳等,往往认为这是神灵不佑、鬼怪邪魔作祟,因此必先请毕摩算经占卜后并行各种禳袚仪式。

  治病疗疾:在没有专门的医疗人员的彝族社会,毕摩不仅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也是天然的医生。由于巫化的因素,毕摩的药方更多用在为祖先的亡灵献药治病。在现实的仪式中,毕摩的蒸疗、针刺、沸油洗身以及熏疗术、敷疗、吹伤口、喷酒等,都是以专门治疗疫病为目的的,只不过彝族把疾病归因为神灵不佑的观念,决定了其治疗方式充满浓浓的巫术色彩。

  主持盟誓:历史上,彝族民间盛行盟誓之术,且重要的事项须由毕摩主持。彝族盟誓是在毕摩主持下,当事的双方或多方订立誓约的一种巫术形式。彝族生活中无论是分宗联姻、联合对敌、宗族合盟,还是个人间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由双方或多方订立誓约,以结同心。盟誓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盟誓,另一种是人与祖先神灵之间的盟誓。

  传播知识:从形式上看,毕摩传播其文化主要通过其仪式,而这种仪式通常主要表现为与鬼怪神灵沟通。然而,就毕摩文化丰富的内涵来看,却包罗万象,涵盖着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正所谓,毕摩的知识无数计。

  毕摩的传承谱系

  毕摩有严格的传承惯制,它要与彝族社会的父系继承制度相适应,所以毕摩的传承奉行传男不传女的原则。在彝族人看来,毕摩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必须限制在族体内部传承延续,使家支永远保持毕摩世家的殊荣和地位。而女性17岁以后无论结婚与否都不再视为是父亲家支的成员,因而没有继承毕摩神职身份和地位的权利和机会。

  还有一种方式是以毕摩世家家传的传承为主导,以非毕摩世家的传承为辅,以保证少数毕摩家支永远保留毕摩传承的特权。非毕摩家支的人在一定情况下,也可向有家传背景的毕摩拜师学毕,彝语称之为“之毕”,意思是非正宗的毕摩。“之毕”在毕摩中的地位是很低的,由于没有因血缘的毕摩祖先助阵护法,也没有祖传的经书法具,“之毕”的法力不高,不能主持祭祖、咒人、咒鬼、招魂等大型的仪式。“之毕”大多一代人做毕摩,而不能将毕摩之职传递给儿孙,永远都不能发展成为毕摩世家。

  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不仅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主要职能,还兼有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等文化职能,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产生活中起着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纳西族东巴祭祀经诗──《祭天古歌》

    下一篇:申遗热潮中,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的冷思考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文学网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健康生活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