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少数民族古籍,会消失吗?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相关报道】

少数民族古籍面临“救人、救书、救学科”紧迫任务

2010年12月15日 00: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电 (记者 刘舒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4日在此间举行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在一场报告中指出,面对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挑战,“救人、救书、救学科”依然是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在中国漫长历史上,各民族都创造了优秀的文化、留下卷帙浩繁的文献古籍。1984年起,中国政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全面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等工作。

  丹珠昂奔在14日所作的报告中介绍,目前中国已逐步培养出总数约为5000人的少数民族古籍专业人才,一项收录55个少数民族及古代民族古籍文献和口传资料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列入国家重点文化项目并有19个民族卷完成编纂出版,已公开出版少数民族古籍5000余种,“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将对近30年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成果进行数字信息开发。

  同时,丹珠昂奔也坦率指出目前这项工作存在的问题。

  他说,面对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挑战,“救人、救书、救学科”依然是少数民族古籍工作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少数民族古籍大多由民族民间艺人、学者掌握使用,随岁月流逝,精通者越来越少;如1965年参加云南丽江地区东巴座谈会的60位老东巴,现在多已去世。藏族格萨尔说唱艺人、彝族毕摩、苗族师公等民间艺人和学者面临同样的境况。

  此外,丹珠昂奔还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古籍保护抢救任务与经费投入形成反差,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者为此深感忧虑;大量少数民族古籍散落于民间,目前普查抢救乏力,古籍修复技术和手段较为落后。

  此次会议在总结、分析现况基础上,将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

  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向参加会议的相关官员及专家学者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为——做好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等重点项目、抢救优秀少数民族民间口传古籍传承人、建立古籍保护制度以及加强对古籍的研究和利用。(完)

 

中国加快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全球开放进程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0月16日 13:19

 

  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 邢利宇)中国将采用数字化方法,建立数字化少数民族古籍图书馆,面向全球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16日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正式挂牌。该中心将成为专门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工作的科研机构。

  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在挂牌仪式上介绍,该中心将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广泛联系,开展密切合作,使中国少数民族古籍得到有效保护。

  “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代表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丹珠昂奔透露,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是该中心工作之一。中心将把数字化的古籍资源在网络上有偿或无偿发布,提供互联网用户使用。

  此外,信息中心还将征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各种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研究资料,建设一个权威性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资料库,为国内外学者提供完备学术资料。

  中心未来的工作还包括:组织若干具有牵动性的项目,带动地方古籍保护工作开展等。“一个名符其实国内外知名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的建立,指日可待。” 丹珠昂奔表示。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陈理与丹珠昂奔共同为信息中心揭牌。“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中心学术委员会”同时成立。(完)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0-12-15 03:42:31
【本文责编:思玮】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陈丽霞]契约发现之旅

下一篇桑皮纸:传达古典气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