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车锡伦]读清末蒋玉真编《醒心宝卷》


作者:车锡伦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宝卷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早期佛教宝卷、明清教派宝卷和清及近现代民间宝卷三个发展阶段。它们的演唱形态和宝卷文本形式既有继承性,也有发展变化。[15]演唱宝卷称作“宣卷”,见于明代民间教派宝卷。一般研究者多将“宣卷”理解作“宣讲宝卷”、“宣唱宝卷”,不确。宣卷之“宣”是“宣扬”的意思。“宣扬”一语,来自佛教俗讲,今存北宋开宝五年(972)张长继写本《庐山远公话》中,远公对僧善庆说:“商(上)来据汝宣扬,不若(弱)于道安,与我更说少多,令我心开悟,解得佛法分明”,“于是善庆为相公说十二因缘”;也简称“宣”,如《目连缘起》结束唱“今日为君宣此事,明朝早来听真经”。[16]早期佛教宝卷、明清民间教派宝卷都使用“宣扬”一语;民国年间苏州民间宣卷标榜“文明宣卷”,经桌前挂的桌幔上书“文明宣扬”[17]。

  民间宣讲(善书)和清及尽现代民间宣卷(宝卷),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为:(1)它们都以“劝善”为宗旨,许多故事两者都改编演唱;(2)形式上都是说说唱唱,唱词为“诗赞体“(七言和十言句式)。因此,单从民间宝卷和宣讲善书的文本,一般研究者看不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当代有人将此类宣讲善书文本编入宝卷目录。[18]有的研究者,更将宣卷(宝卷)同宣讲(圣谕、善书)混为一体,如马紫辰先生的《河南曲艺史程概要》[19]:

  (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圣谕(宣卷)播于汝宁,当地文士并据以改编为通俗说唱。

  高宗乾隆九年(1744)前,“讲圣谕”传入原阳县。同期,宣卷(宣讲)已在阳武县扎根。

  仁宗嘉庆十一年(1806)宣卷(圣谕)传入信阳一带。

  其实,由于两者有不同的历史发展源流,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某些相似之点,但它们在历史发展中即没有“源”与“流”的关系,在演唱形态和文本形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别:

  (1)宣卷与宣讲形制与演唱场合的差别

  宣卷是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的组成部分,与“做会”结合在一起,在“佛堂”、“经堂”或其他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场合进行,故亦称“做会宣卷”。宣讲虽供奉着“圣谕”牌位,但对讲唱的场合,没有规定。可在厅堂内,也可在集市、广场。有的研究者介绍个别地区的“露天宣卷”,其实是在室外公众场合演唱的宣讲(善书)。

  (2)宣卷与宣讲演唱形式的差别

  宣卷时听众加入宣卷的演唱,在宝卷唱词句尾和唱佛号,即“和佛”(北方念卷亦称“搭佛”,各地唱和的佛号不一)。这是宣卷同宣讲在演唱形态上最突出的区别,但在宝卷文本中一般都不注出“和佛”。

  (3)宝卷与善书文本的差别

  1、宝卷在一系列仪式中演唱,它们在宝卷文本中一般体现不出来。保留在宝卷文本中的特点:清代北方民间宝卷文本,开头一般有“举香赞”“开卷偈”;南方民间宝卷文本比较简略,开始仅有“开卷偈”:“××宝卷初展开”若干句。宣讲(善书)文本的开场诗常标以“诗云”四句开始。

  2、有些依据鼓词、弹词等唱本改编的宝卷,开始没有“香赞”和“开卷偈”,以散说开始;或以“盖闻”、“话说”领句开始。这类宝卷文本多为宣卷者的台本,在演唱时仍要加上“香赞”、“开卷”的套式。手抄本的宣讲文本在唱词前标注“宣”,散说前注“讲”字,宝卷中没有此类提,这是宣讲善书与宝卷文本最明显的差别,但许多刻印本杉树没有此类演唱提示。

  (4)一般说唱故事的民间宝卷文本,篇幅都在万字以上,以一、二万字者为多。单篇的宣讲(善书)文本多是短篇,一般千字左右,多不过二三千字。清末和民国年间上海的书局曾出版了大量宣讲(善书)集,如清末章福记石印本《宣讲拾遗》、民国锦章图书局石印本《绘图宣讲集要》等。各地民间书坊也出版了难以数计的单篇本宣讲(善书)文本(木刻、石印和铅字排印本),这类印刷本多是开本较小的小唱本。民间宝卷大量是手抄本,也有木刻和石印本,它们的开本较大。

  近年来因为宝卷文本在各地旧货市场和拍卖市场上价格飙升,有人将宣讲(善书)文本涂改,书名下缀以“宝卷”(或与宝卷“捆绑”在一起)出售。这类作伪现象,时有所见。

  (原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少数民族古籍要抢救保护与传承并举

下一篇千年《古兰经》手抄本申请立项建馆保护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