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桑德诺瓦]关于《纳西古乐》内涵与外延的研究与探讨


作者:桑德诺瓦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三思吉】汉语意为“三思水”,另称“三思开”,又称“三思渠”。三思水是源于丽江白沙“三思开”(地名,至今犹存),并贯通白沙、束河两乡的三条河流的总称①。三思渠则是为三思水东流灌溉而开凿的水渠。故丽江人也将其称作“勃拾三思吉(或开)”,即“白沙三思水(或渠)”。为此,歌中(译意)明确唱道:

意译: 白沙三思水,

三股流三地;

一股到五托,

五托燕麦熟。

【幕布】汉意为“送尸(魂)”,笔者译作“挽歌”。这是一首无伴奏的齐唱曲,最早源于东巴丧葬仪式中的唱腔“幕仔”(唱丧歌),也与纳西民间流传的“幕布仔”(送魂调)和“西抚仔”(哭丧调)有一定渊源关系。但《挽歌》的主要旋律由《三思吉》、《跺蹉》及《卡蹉》的主干旋律构成。

曲牌——《笃》、《美咪呜》、《一封书》等。

【笃】是《勃拾细哩》每次演奏时最先演奏的曲子。对它的解释颇多(详见表3),且各说均有其理。笔者认为,“笃”这个称谓及其功用还蕴含着更为宽泛的涵义:其一,“笃”在纳西语中有正直、善良、守信的意思。稍变声调,便为习惯用语“笃某笃”(即“能不能”、“应不应该”之意)。“笃”(能、应该)带有祖训允许之深刻含义。其二,“笃”在《勃拾细哩》中的最早运用源于丽江洞经音乐。谈演洞经音乐前,乐队管弦乐器均需要按“应律乐器”竹笛为基础调音。纳西语称其为“筚篥笃”(即“以笛应音”),目的是起“审一定和”之作用。洞经乐队迄今都遵循此种惯例。其三,“笃”为纳西族丧葬仪式中的“标志杆”。俄亚纳西人现今仍将此种在丧葬仪式前需竖立于丧家大门前、高约丈余的木杆叫作“笃”。丽江纳西族也将有过功名的文武官绅死后用以铭刻功名的、竖立于墓前的一对石塔称作“笃处”(处,意为竖)。

【美米呜】汉译应为“母女哭”。“美”在纳西语中是“母”、“母亲”之意,通“嫫”,如“阿嫫(美)”为“妈妈”;“米”为“女”、“女儿”;“呜”为“哭”。以往,此首歌曲常被译成“公主哭”(详见表3),这也是不适宜的。因为,纳西语“公主”读作“卡米”;“天女”则读作“某米”。

【纵拾】汉语意为“长节子”。是现存“勃拾细哩”曲牌中保留较完整,且演奏难度最大,曲式结构最长的一首乐曲。纳西民间艺人亦称其为“三起三落”(指乐曲起伏跌宕)和“三环扣”(意指乐曲中三个乐段首尾承接)。另外,清末丽江“仕学阶层”曾称其为“夜分手”(即“一封书”的纳西汉语音)。此曲牌名最早见于宋末元初的汉文文献中,明清时为许多地方戏曲所吸收。当然,“勃拾细哩”中的《一封书》的音乐几乎已全部纳西化了。但从其命名及纳西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看,《一封书》之称谓的曲牌传入丽江的时期不会早于明中叶。关于“勃拾细哩”及其曲牌称谓可详见表3

“勃拾细哩”及其曲牌称谓一览表(表3)

4现仍见于文献记载但确知已失传的曲牌:《南曲》、《北曲》、《南北曲》、《叨叨令》、《寄生草》、《一枝花》等。

【南曲】是宋末元初流行于南方的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其主要用韵以南方语言为标准,常用箫笛伴奏,大多采用五声调式。

【北曲】即南曲之对称。它是宋末元初就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域的、大多采用七声调式的各种曲调的统称。北曲主要以中原音韵为准,以弦乐器伴奏。

【南北曲】即上述两种曲牌的统称。两者的合流自元代开始,自此后均采用“南北曲”之称谓。到明清之际,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例如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及清朝洪昇的《长生殿》等,均采用了此种南北合套的形式。

【叨叨令】最早见于宋末元初,元中叶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

【寄生草】属明代前(主要是明代)的曲牌,至今大量见于文献中。如沈德符《顾曲杂言》中说:“嘉隆(即1522年—1577年——笔者注)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之属。”清代后,《寄生草》作为戏曲曲牌载于文献的例子更是举不胜数。清代末年,它曾被许多地方剧种作为保留曲牌,现仍见于诸如锡剧、川剧高腔和云南花灯等剧种中。至于“勃拾细哩”艺人追忆的《荔枝花》,笔者疑其原应为《一枝花》,此曲牌名现仍完整存留于潮州细乐(陈威,1983;陈天国,1983)、闽南十音(陈冰机,1964)、苏南十蕃鼓曲(杨荫浏,1982),以及鲁西南鼓吹乐(袁静芳,1982)中。《南京调》则为小曲中加引子、尾声的明清小曲范畴的曲牌音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王娜】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陈华文]文化教育:文化民族性与个性化的有效方式

下一篇[田茂军]湘西苗族剪纸文化的现状、传承与保护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