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莲花山“花儿会”:朝山者的诗与歌


作者:瞿学忠 中国民间故事网

  由来

  有人这样说,使莲花山成名的是莲花山的“花儿会”。

  莲花山“花儿会”源于何时,目前研究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然而在一首传统“花儿”中就有“明朝年间洪武年,莲花山上就朝山”的记载。研究者在莲花山旧庙残存的21片铁瓦中,发现里面铸有进贡者姓名、住址和年号。其中最早的一片为“嘉靖四年”(1525年),可见莲花山花儿会由来已久。研究者认为,古往今来,一般是庙会伴随花儿会,据此,一些研究者认为莲花山花儿会至少已有近五百年历史。莲花山花儿会是莲花山地区群众一年一度自发组织的民歌盛会,辐射三州(地)六县78个会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花儿传唱遭到封禁,改革开放以后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

  据康乐当地民间传说,古时广成子云游到此,莲花仙女跟随而来。仙女看到这里景色绝美,有一位少年在田间劳作,仙女遂动凡心,爱上了这个劳动少年,遂被广成子打落凡间,化为莲花山一座。当地各族群众怀着敬慕之心,为莲花仙女修庙纪念,当庙宇刚刚建成,人们商议怎样进行庆贺时,忽闻天上传来歌声,莲花山后的姐妹峰上出现一对情人,小伙子手摇彩扇,姑娘手拿莲花,在青山白云间歌舞。因为山风吹落了莲花叶儿,所以他们的唱曲中都拖着“花呀,莲叶儿”的尾声。这天正是农历六月初一,于是人们就决定:每年六月初一到初六为会期,届时,当地的回、藏、东乡、保安、汉等各族人民陆续前来莲花山唱歌庆贺。人们把所唱的歌儿亲切地称为“花儿”或“少年”。迄今歌手们登山对歌,还保留着执伞摇扇,以及每曲终了总要唱“花呀,莲叶儿”的传统。

  “西北之魂”

  据康乐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规模宏大、程序完整,分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过程,从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主会场会期达6天,历经唐坊滩、上山、下山、足古川、王家沟门、紫松山等处,参加民众达十万人次以上。

  研究者认为,莲花山花儿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代表歌手主要有景满堂、丁如兰、张生彩、朱淑秀、米兆仁、汪莲莲等。

  莲花山花儿以创作的即兴性、韵律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为其最大特点,俗称“野花”。代表性曲令有《莲花山令》等。因具有独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序性、群体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征,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

  享誉陇原的莲花山花儿会,与酒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花儿会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酒文化的陪伴。花儿歌手和花儿好家们一见面,首先敬酒问候,以酒传情:“钢二两米心钢,曲子不好酒不香,水酒一杯表心肠”;对方双手接住一饮而尽,“香香香实在香,亲手敬来味更长,渗在心上永不忘。”在众多的朝山者当中,来莲花山的唱家好家将这种敬酒仪式看成一个十分重要而有着特殊意义的程序。据当地地方志记载,过去提供酒的人很多,有唱家和好家,也有地方人士,这些地方人士包括一些军政要员、地方绅士和一些有名望的老人。

  酒是五谷的精华,串把式喝了酒,才思敏捷、妙语如珠;歌手喝了酒,嗓音嘹亮、技压群芳。

  2006年5月20日,莲花山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兰州新闻网-兰州日报 2009-7-26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我国56个民族是如何确认的?

下一篇蒙医药:从马背行医到特色医疗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