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介和宣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时候,一方面要展示其精华,另一方面必须保持其原真性。
大众传媒在推介和宣传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尤应注重保持其原真性,
真正做到娱乐性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原真性的有机统一。
10月18日和25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舞蹈世界·舞动中国”栏目第37、38期连续播出了由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推介的“土家族舞蹈的欢乐”节目。该节目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主线,对土家族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展示。这对于宣传土家族传统文化艺术,让世人了解土家族民俗风情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呈现在广大电视观众面前的这台节目虽然娱乐互动性很强,但其中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解读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背离了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原真性,甚至是对土家族文化的曲解和误读。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是一个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民族。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瑰丽多姿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摆手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也是土家族人民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据汉文文献记载,土家族跳这一舞蹈时,动作多以双手摆动为主,故名“摆手舞”。在土家语中,“摆手舞”则分别被称为“叶梯嘿”和“舍巴日”。其中,“叶梯嘿”就是汉语所说的“大摆手”,是“敬神之舞”,所祭祀的主神是八部大王,舞蹈主要反映土家先民的来源及其辗转迁徙、开疆拓野、英勇杀敌等内容,多为数寨(村)联合举行,规模较大;“舍巴日”就是汉语所称的“小摆手”,主要是艺术地再现和模拟土家族农耕、狩猎生活的场景,所祭祀之神是彭公爵主或某一姓氏的祖先,一般以一个自然村寨或一族一房人为单位举行,规模相对较小。一般在过大年之后,土家山寨男女老幼便身穿节日盛装,齐集摆手堂或神堂前,在“梯玛”(土家族民间职业巫师)或掌坛师的引导下,先祭祀祖神,然后“男女相携,翩跹进退”,唱起雄浑的摆手歌,跳起缠绵的摆手舞。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来源于土家族的日常生产生活,有“单摆”、“双摆”、“回旋摆”3种。动律特征可概括为“顺拐”(即摆同边手出同边脚)、“屈膝”、“下沉”(即重拍落地)、“颤动”8个字,舞蹈节奏多为2/4拍。传统的舞蹈语汇有百余种,但许多都已经失传。
摆手舞在远古时代就已出现,明清之际最为盛行。但是,清末至民国之际,由于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加上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土家山寨千人共舞的盛大场面已经很难见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工作,许多濒临灭绝的珍贵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抢救和保护,土家族摆手舞也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土家语日益濒危,民间艺人相继辞世,如今土家山寨能用土家语演唱摆手歌、真正会跳摆手舞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于是,在一些旅游景点、节日庆典甚至电视传媒上就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啼笑皆非的“摆手舞”。
在“土家族舞蹈的欢乐”节目中,就出现了许多对土家族摆手舞的误读,在此仅举6个例子。
误读一,“劳茨塔”(照太阳)的动作被“专家”解释为“螃蟹上树”,那个本来是“照太阳”的手型也被说成是“螃蟹的脚脚”。且不说“螃蟹上树”绝非摆手舞的动作,就常识而言,螃蟹乃水生动物,何能上树?
误读二,节目中两位“摆手舞老师”把摆手舞的“单摆”、“双摆”简单地解释为伸一只手就是单摆,伸两只手就是双摆。其实,所谓“单摆”、“双摆”、“回旋摆”,是指跳摆手舞时根据不同的舞蹈语汇、动作和摆手锣鼓的不同节奏形成的不同动作形态。
误读三,有位舞蹈老师把摆手舞中的一个代表性舞蹈动作“软巴打几或戊打几”(水牛打架或黄牛打架)重新取名为“斗牛腿”,还教观众和主持人学着跳。其实,摆手舞中的“软巴打几或戊打几”就是土家人模仿牛打架的动作,属于“回旋摆”的一种。笔者曾采访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人)田仁信老人,他曾对这一动作进行过表演和解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0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