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本网专稿]为玉树祈福……


作者:刘冬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各位老师、同学、朋友:

惊闻玉树地震,因田野调查之故与玉树有过几次缘分,故而写下此文,以悼此次地震中的遇难者与逝去的震前结古镇。

冬梅 于昌都 

2010年4月17日19:06 


  

  2010年4月14日的早晨,我还在昌都做田野,和往常一样正一手端着茶碗,一手捏着糌粑吃着早饭。刚过8点,突然收到一条好友的短信,说是玉树发生了地震,问我在昌都情况如何。得此消息迅速打遍所有在玉树的同学和朋友的电话,却无法接通,顿感情况严重。直到下午,获悉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而玉树州政府和玉树县政府所在地结古镇就离震中心仅30公里处,整座城市几乎已成为废墟。我的田野调查点位于西藏昌都县嘎玛乡,就在玉树州与昌都地区的交界处,我曾因往返于学校与田野之间三次途经玉树,其中两次还做了相长时间的停留,均是与当地的同学一道合作做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学术创新暑期社会调研的课题,也因此结识了许多朋友。居于与玉树的这种缘分,这次灾难深深地牢动着我的心,视频里出现的震后的画面,让我回忆起我所认识的那座美丽的高原小城。

  谈到对一个地方的印象,除了回想起那里的山和水之外,我想,更重要的还是与当地的人交往,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我到过藏区很多地方,但是玉树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最让我难忘的。第一次来到玉树是2008年的8月。这里海拨3700米,典型的高原风光随处可见,湛蓝的天空下是碧绿的草原,阳光总是那么灿烂,云朵总是那么洁白。而在人文方面,或许可以说玉树是我所到过的藏区中藏族文化氛围最浓的地方,同时也是传统与现代都和谐地共存的地方,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人类学中所说的“文化震憾”。紧近城区的山坡上,有康区最大的萨迦派寺院结古寺,离结古镇不远的新寨村,不仅有世界之最的嘉那玛尼石堆,还聚集着各种能工巧匠,有石刻艺人、有藏饰腰带的艺人、还有唐卡艺人等。

  结古镇的建筑装饰风格充分展示了康巴人对艺术和色彩的运用,街头的男男女女,无论身着传统的藏装还是韩版的时装,都时尚而自信,街道两旁的商铺大声地放着藏语歌,时而还能见到身着藏装的歌手放歌街头,整个城市充満着生机,华丽而浪漫。玉树有无数的藏传佛教寺院,其中以萨迦和嘎举两派最为兴盛,在这里的世俗生活中感受到的宗教生活也是极富于人情味。每天早上天刚亮,家家户户就传出的颂经的声音。我住在同学家,也早早地起床,跟着阿爸阿妈们去新寨嘉那玛尼转经,由于新寨离结古镇还有好几里路,需要坐车去转经。无论是在出租车或是公交车上,司机和乘客,全车的人都颂着经去往转经的路上,偶尔眼神踫到一起,彼此都会微笑致意,每次我都会想起在大城市的公交车上大家挤在一起但却从来不交流,还得防着小偷,故而这个情境给我很深的印象,觉得这里虽然自然条件不太好,但人与人的心靠得很近,内心感到很温暖和安全。

  记得,2008年我们的调研题目是“地方传统知识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应用──以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个案”,主要的调查对象是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的师生。这里的老师们为教书育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作的努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没有像同队的成员那样当过老师,可以说是第一次了解到基层的教育工作面临的酸甜苦辣。作为一所藏区的民族中学,这里的教育情况与内地差异较大,老师们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困难和压力。玉树虽然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但这里并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也同样面临着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是在尽自己的力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犹其是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当时的校长李俊杰,她是一位汉族老师,却十分重视藏族传统知识的在学校中的教育,本人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语,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她的管理工作密不可分。为此,我深受感动。这里的孩子都是来自周围的农牧区,与他们相处的日子,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不仅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更有对家乡本土传统文化的深深的情感。他们在参加兴趣小组时的认真和专注的神情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希望他们都还平安,并健康成长,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2009年,我们的调研的题目是“地方传统艺术与社会文化再生产的互动──玉树县仲达乡藏娘唐卡艺术传承现状的人类学调查”,调查对象是藏娘唐卡画师、桑周寺僧人,调查地点主要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结古镇、玉树县仲达乡藏娘村,还有称多县尕藏寺等地。前一次的调查点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是中央民大藏学院2005级硕士生索南多加的工作单位,有他的帮忙,我们得以顺利而迅速的调研工作。而这一次则面临着调查点分散,需要寻访调查对象等困难。后来全靠在当地新识的朋友热心相助,才使得我们的调查得以顺利进行,也使我们的调查收获远不止笔端写下的只字片语。贡嘎是我在玉树才认识的朋友,他们家中有位活佛,所以他的交际比普通人要广,我们向他说明来意后,二话不说,马上就张罗开来,四处打电话,开着车满玉树地找藏娘的画师、找桑周寺的管家,既当司机、以当向导、还当翻译;在从玉树去称多县城的路上,我们坐的车坏了,遇到了秦珍镇镇长更嘎才仁,他让我们乘坐他的车到称多县城,还充当司机和导向,带我们去看著名的萨迦派寺院尕藏寺,那里收藏了很多藏娘画师的作品。路上遇到好的风景,更嘎才仁都会将车减速,说是希望我们好好拍摄,回去带给同学和朋友看,让外面的人知道这里很详和、很友善、很美丽,山美水美人更美;还有藏娘的画师、桑周寺的僧人,他们把个人珍藏的唐卡给素不相识的我们观看并作讲解……

  在地广人稀的高原,生存艰难,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相互的关怀和照顾,人们遇到陌生人,首先想的是尽量提供帮助,而不会首先想到可能是坏人而起防范之心。恶劣的自然环境却使藏族人变得旷达而乐观,本来是很苦的经历,到了他们口中也成了幽默风趣的玩笑,我们问桑周寺管家更嘎才仁走路安全吗,他对我们说,走路的话,犲狼虎犳没有,强盗骗子没有,只是头顶上偶尔会掉下一些石头吧了!希望这此遭遇地震灾难,他们也能同样地坚强面对,度过难关。

  在玉树期间,得知我是四川人后,很多人都曾向我询问我汶川地震受灾区现在怎么样了,并从了解到汶川地震后,许多单位和个人都纷纷捐款捐物到震区,玉树各大寺院还自发举行法会,为地震中的遇难者超度,为幸存者祈福。

  电视上的玉树已成废墟,所有的传统民居都毁于地震中。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震前那座散发着浓郁藏族文化特色与历史感的结古镇已不复存在。昨天温家宝总理到玉树慰问受灾民众,并说国家一定会帮助再建设一个新的玉树,请以后的建筑者们在重建时也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文化表征的功能,使新玉树仍具有藏族文化特色吧!

  截稿之时,大部分在玉树的朋友都已联系上了,还有一些朋友没有联系方式而不知情况如何。只能在心中祈祷他们都平安,祈祷有更多的人还生,向遇难者默哀,向救援人员致敬!

  2010年4月16日

  (作者:刘冬梅,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艺术人类学2007级博士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专稿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杜忠美]简论峨山花鼓舞文化

下一篇[刘大先]地方色彩、世界主义与中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