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陈颖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三)培育文化新质,创新生态开发的特色化文化
创新是文化生态系统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保护与发展文化生态就必须培养文化的创新性,增强文化的先进性。在社区文化生态建构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度直接影响着文化资源开发的效度,参与度低说明社区营造下居民对新生文化的认知度比较低,对新生文化也缺少归属感与认同感,甚至会对新生文化产生排斥心理,严重影响生态文化资源开发的效果。当前,民族村寨正致力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并以此作为贫困村寨脱贫致富的出发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村寨生态文化的特色化发展,但不可避免地也冲击着原有的文化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品质为主,要做出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更需要用文化创新来彰显民族村寨生态文化资源的显著性和特色性,在创新式开发中发展民族文化,借鉴日本、我国台湾等地社区营造的经验,通过文化产业化的创新,形成富有特色化的村寨文化创意产业,使其文化价值发挥最大效益,文化生态系统获得再生。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也才是最有力的保护。当然,在村寨资源开发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式发展,更不能因为开发资源过程中局部改变了社区原有的文化结构,便对生态文化资源开发的现实意义加以否定,而应通过提高参与度,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并引导社区民众合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实现社区文化生态系统的永续发展。
(四)整合文化资源,发挥生态产业的互补性
社区营建的主要目标便是村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发展村落经济,许多民族村寨也开始利用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一村一品”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由于开发的导向性和全局性不足,现有的社区在加强主题化开发之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不同社区的差异化和互补性,或者因为未能处理好社区文化资源开发的特色化、创意化,导致无法最终实现社区生态资源开发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为此,相关民族村落在项目制的带动和政府的引导下,沿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发展方向,充分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以打造创意产业项目,通过文化创意和科技工艺的创新,通过人为创造出主题化差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案例村寨主要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把“畲族双音”与畲山风情文化艺术产业整合成一体,把古建筑的显文化与隐性文化整合成一体,把畲茶文化与畲茶产业加以整合,剪纸文化与剪纸产业进行整合,把寺庙文化与当地信仰整合,即将民歌文化、茶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进行立体式整合,并对接好相关民营企业,利用好村寨多年来赢得的“象征资本”(见表2),发挥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通过特色村寨建设把当地各种文化元素整合起来,借助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与产业的双向提升,最终实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社区营构的多重目标。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恩伯夫妇说的那样,“没有哪种文化模式会永远不变”,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开发也是一个不断变迁、涵化的过程,其生态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区域化、全球化影响。围绕民族文化开展一系列村寨发展项目,须通过具体的资源配置机制、村民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环境保护机制、共生发展机制,才能发挥产业间互补式作用,推动村寨经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三、结语
当前,许多民族村寨在村落社区精英的积极引领下,致力于实施“社区营造”发展模式,努力探寻村寨生态文化系统的再生路径,以实现村寨传统文化和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要实现目标,就必须立足自身的“根本”,紧紧抓住村寨生态文化资源这一村寨建设的“灵魂”,唤起村寨社区群众的文化自觉,夯实社区营造的内源性动力,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对村寨生态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式开发和利用,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培育文化新质,培植特色产业,摆脱依靠“项目制”的被动发展模式,激发村寨发展内源动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抱团脱贫致富,创新民族乡村“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民族村寨经济和文化的永续发展。
(本文原载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篇: 寻访“文化小山村”的纳西族歌者
下一篇: [周园]近现代多重语境下的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标签:
【相关文章】
“世界记忆”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水书研究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正式立项
古老水书:捡拾文明的记忆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究
《坡芽歌书》考察实录
古籍拾贝
[陈支平]努力开拓民间文书研究的新局面
我国首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40卷出版
《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正式发行
贵州发现仡佬族文字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李德龙]论日本学者对敦煌古藏文禅宗文献的研
古代圣旨造假有多难:雍正改圣旨是编的
“七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有3本被删
浅谈古典诗歌中兰花的多种意象
壮族的习俗
北川民间祭禹习俗
端节前夕扫房屋由来
《西厢记》《牡丹亭》留下多少爱情诗句?古代园
保护原生态 杜绝伪民俗
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外流引发的婚俗变迁
民俗学和历史学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七夕”应唤起对婚姻幸福的珍重
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
浅议当代时政歌谣中的讽喻作用
中日雷神考
[刘芝凤]台湾民族节俗与汉人节俗中的政府行为
[岳春]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冯智明]身体认知与疾病:红瑶民俗医疗观念及其
[周飞战]江永女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张晓红]秋千与寒食、清明
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专题办公会议在姚安召开
[杨杰宏]生存与展演:旅游情境中小规模展演社团
华觉明:高屋建瓴,擘画传统工艺振兴蓝图
[潘瑞国]万方乐奏有于阗
寻访“文化小山村”的纳西族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