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耿玉琴]略论豫西北怀庆梆子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作者:耿玉琴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怀庆梆子自形成至今几经起落,在历史的波澜中跌宕发展。早在清康乾年间,随着“乱弹”诸腔代昆山腔而起,就为各地方剧种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绝佳时期,也为怀庆梆子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前提条件。时至清同治、光绪年间,怀梆也走向了它诞生以来的第一个发展时期。许多怀庆梆子戏班相继诞生,培养出了一批知名艺人,如马丑妞、李永泰(银成)等艺人。至今仍有谚语流传:“脱裤当衣裳,要看银成《把西唐》;担蒜卖姜,一定要看老怀梆。”(郭全仁,1993:5,14)据怀梆老艺人王延顺生前介绍:“我的老师叫红锥,以旦角驰名,扮演《坐楼》中的闫婆惜。”至今仍有俗语:“当地卖牛,要看红锥《坐楼》。”这些名艺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怀梆戏的发展,却遭到上层当权者的反对,一些围鼓圈遭遇禁锢,但民间班社仍在发展。
清末民初,怀庆梆子的发展又回到了兴盛时期,其影响遍及五府(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大名府、顺德府),怀庆梆子“海神班”和“江湖班”的足迹遍及各个村镇。海神班以“敬奉海神”为名义,多为有权势的官绅所把持,如义乐社、同乐会等;江湖班多在村乡跑高台,常为迎神赛会演唱,也有唱庆寿戏、还愿戏的。当时的农村班社很多,据焦作市、沁阳市、济源市和武陟县《戏曲志》中所记载的怀庆府戏班就有50多个。如龙虎班、耍戏班、小窝班、四喜班等。还有以个人名义组建的班社,如普庆会、义乐社、沁南关庄戏班、张鄂戏班、李长顺戏班、苗头戏班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批知名演员,像刘五(大脸)、得运(小生)、小翠(旦)等。这些名角的影响甚广,现如今在怀庆一带上年岁的老人中,仍有俗谚流传。如:“三天不吃油,要看得运《上门楼》;三天不吃盐,要看小翠《双孝廉》。”民国初年的须生张巨安(绰号张老虎)演出《闯幽州》后,很快在当地的老百姓中流传着“宁跑十里路,也要看看张老虎”的谚语。当时的知名演员还有荆万全、赵怀卯、程自喜(尾巴)、吕凤仙(葫芦)、张树柱等,均享有“盖八县”的美誊。怀庆梆子的剧目多为历史“袍带戏”,如《头冀州》、《渭水河》、《伐子都》、《反西凉》、《李刚打朝》、《反登封》等;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生活故事的戏文,如《老少换》、《三娘教子》、《赶三秦》等。
怀庆梆子的唱腔音乐具有大方泼辣、朴实清新的特点,它的板式和曲牌丰富多彩。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快二八〕、〔慢二八〕、〔流水〕、〔慢流水〕、〔快流水〕、〔慢三眼〕、〔迎风〕、〔金勾挂〕、〔飞板〕、〔赞子韵〕、〔连头韵〕、〔滚白〕、〔栽板〕、〔扬簧〕等。在所有的板式中,〔扬簧〕最具特色。怀庆梆子的唱腔主要采用大本腔唱法。唱腔音乐的调式旋法、音调高度比较适合男演员演唱,而女演员的大本腔嗓音有所抑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怀庆梆子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班社散伙,名角殒命,怀庆梆子濒于灭绝,跌入谷底。新中国成立后,怀庆梆子获得新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怀庆梆子的振兴和发展。在党的“百花齐放”方针指引下,一大批业余和半职业剧团发展起来。如济源市的大峪、勋掌、思礼、梨林、郭路、南关庄、王屋等,沁阳的邗台、子陵、柏香、赵寨等,有半职业剧团,义庄、窑头、七里桥、东西义合、大位等有业余剧团。另有温县、孟县的缑村、南庄、苏庄、北冷、杨垒、赵堡等,武陟的大封、小东、大东村,以及焦作博爱的许良、尚庄、阳庙、李冯、马村等地,有将近五百个业余和半职业怀梆剧团。
1954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沁阳县正式建立了“沁阳人民怀梆剧团”。这极大地改善了怀梆戏的整体面貌,带动了该剧种的发展。1955年,沁阳怀梆剧团被国家正式接收。1956年,沁阳县怀梆剧团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演出传统剧目《对花枪》,获得演出和表演多项奖励。这期间的怀梆戏借鉴和融合了豫剧、京剧中的表演和唱腔元素,其角色的分工越来越细,表演程式也更加丰富多彩。怀庆梆子由原来的“双生”、“双旦”、“双花脸”发展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并经整理改编,移植上演了许多优秀剧目,像《张春醉酒》、《杨宗保大闹汴京》、《杨门女将》、《程氏孤儿》、《连升三级》等,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红灯记》等。1964年古装戏被禁,在普及“样板戏”的年代里,怀梆剧团也危在旦夕,许多业余团体解散或改唱样板戏及豫剧。1977年古装剧开放后,怀梆又再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经历了多次历史的风雨洗礼,怀梆剧的生命力也愈发顽强。1992年在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中,沁阳怀梆剧团演出《古槐案》一折获三项大奖,同时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但时至现今,随着各种文化形式蓬勃发展,不止怀庆梆子,我国的戏曲事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剧种发展不景气,一些剧种濒于灭绝。怀庆梆子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地方大戏也面临着生存危机,现存的一些农村业余剧团的艺人们常是平日务农、婚嫁等特殊日子为人演出,以此换取报酬来维持剧团的发展。农村业余怀梆剧团在焦作地区6个县市中仅有50多个,像济源市的东郭路怀梆剧团、大峪怀梆剧团、梨林村怀梆剧团,孟县的苏庄怀梆剧团,沁阳的关东村怀梆剧团等。而专业性的沁阳怀梆剧团也分为两班,一班演怀庆梆子,一班演歌舞。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濒危文化的保护力度,河南省也重视起对省内戏曲资源的拯救工作,沁阳市政府也为抢救怀梆做出了一系列努力。2000年,成立了朱载堉戏曲学校,专门培养怀梆戏的接班人。在2004年举办的河南省民间艺术稀有剧种展演中,该校参赛的怀梆《穆桂英下山双射雕》一举夺得四项金奖、两项银奖。2005年4月9日在沁阳市举办了首届“神农怀梆戏曲大赛”。大赛由沁阳市政府和焦作市文化局联合主办,最终沁阳关东怀梆剧团的《燕王扫北》和济源市梨林村怀梆剧团的《五虎拜寿》获得一等奖,让当地的群众大饱了耳福和眼福。沁阳市政府还启动了振兴怀梆的计划,决定每年举办一次怀梆戏曲大赛,并且在剧目创作、题材、音乐制作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关注,邀请专家对新剧的创作与排演给予指导。2005年8月19日所演出的大型现代怀梆戏《王东明》,正是在焦作市委和沁阳市委的关怀和支持下,由沁阳市怀梆剧团排练演出的。我们坚信,传唱了300多年之久的怀庆梆子,一定会在21世纪、在庆河两岸焕发青春、重现辉煌。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刘铁梁]北京民俗文化普查方案(试行)上

下一篇[万建中]论崖葬的文化意蕴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