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张宝根]从文化变迁看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作者:张宝根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1.3 文化变迁的机制
创新是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之一。创新主要包括发现和发明两者,发现是对存在但未曾被知觉的事物产生认识的活动,而发明则是对存在的物质、状态和惯例的一个新综合。然而“发现和发明并不一定就会导致文化变迁。如果某项发明被社会所忽视、被埋没,它就不会引起任何文化上的后果。”[5]传播(借取)是文化变迁的另一个重要机制。传播具有选择性、采借双向性。涵化是其第三个重要机制,它是指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小的社会经常要被迫接受较强大的社会的很多文化要素,这种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假借过程即称为涵化。涵化的结果有文化接受、文化附加、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文化丧失和文化抗拒。
 
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变迁及其发展趋势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创造与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中建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现代文化变迁的历史潮流中,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着内部的变革。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现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已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是经过不断变迁的内部矛盾运动形成的。造成其变迁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生存环境的改变
特定地域内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衍生息的空间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会产生出人们不同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自然经济时代,有着明显地域性和浓郁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在整体上适应农业经济形态居主体的社会,其变异重组、扩充的自由度小。然而,人类社会总是要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土壤必然也会随着社会进化而发展质的变化。
人类从最初的直立行走、单胎生育,到目前越来越漫长的培育期、越来越延缓的衰老期,使人类包括体育在内的组织行为不断加以调整。在生态基本平衡的空间里,人类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身体活动完全处于充满自然物质的世界。时至今日,生产方式已发生巨变,人类与自然之间悄然建起了坚实的屏障而生活在人工制造的物质环境中。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出现,新的技术革命的兴起,使得人类离开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越来越舒适的生存环境,物质条件日益满足,闲暇时间日益增多,人类几乎不用被动地去适应自然条件,然而其代价却是人类体质的弱化。现代文明制造了生存环境的异化,这一结果是不可逆转的,用体育手段来解决人类生物性退化问题,其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在此背景下也由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逐步演变为满足人们健身、娱乐、教育、竞技、政治和经济等价值。功能的嬗变,必然会引起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化层面上的认同的变迁、异化与筛选。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必然面临时代的选择,产生内部变革与外部适应的变化,从而实现自身的蜕变。
2.2 体育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语境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各不相同,导致世界各国各自截然不同文化品格的形成。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各种文化间彼此的冲击、碰撞与异化,特别是人类步入日益加快的“全球一体化”的21世纪,这种文化间的冲击、碰撞与异化就表现得更加激烈。对体育文化而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似乎不可避免,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无疑是当代体育文化全球化的焦点与盛典,仅从其发展的内容和程式来看,呈现出明显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特点。
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它根植于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性格,也正因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这种鲜明的,独特的民族性格,使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但没有“化”掉,反而以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并深刻地影响到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为体育文化多样化的蓝图中增加了一簇鲜艳夺目的奇葩,为世界体育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然而,在这美好的图景面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而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摆脱桎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以满足时代发展与体育文化多样化的诉求。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文化的发明与传播以及文化间的涵化,从而引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但需注意的是,不是任何变迁都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握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态势,预测与规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未来的发展,从而实现其最终价值——为人类所共享!
 
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势
 
3.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识由自然转变为自觉
民族社会心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中华民族封建、保守、自强和排外的民族心理特征。这种民族心理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和中期,对于繁荣封建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到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进入近代,这种民族社会心理尽管在某一方面还起着积极作用,但就整体民族心理所形成的“合力”而言,其作用是消极的,并成为一种可怕的懒惰力量,成为社会前进和发展的阻力,成为社会文化传播最大的障碍[6]。因此,在这种民族心理特征的主宰下,民族传统体育必然会产生一种封闭、保守与排外的文化意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项冰]德宏地区傣族佛教信仰的变化

下一篇[张泽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的虎崇拜研究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