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东北大鼓尴尬现状:只剩一个人会打


作者:刘静 中国民间故事网


  陈世芳和她的弟子们。复州高跷。复州剪纸。复州皮影。复州双管。

  今在瓦房店市复州古城,会集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复州双管、复州东北大鼓、复州高跷、复州剪纸等,它们和这座古城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实在是让人羡慕不已。但如今,所有复州“非遗”的传承遇到同样的困境:传承无力,后继乏人。  

  复州“非遗”综合艺术团团长陈世芳,这个复州东北大鼓的新一代传人,正在凭一己之力拯救这些文化遗产,并试图将它们注入新鲜血液,重新发扬光大,并赢得现代人的青睐。

  抛家舍业从姐姐手上接过大鼓

  复州东北大鼓的传承人本来是陈世芳的大姐陈世新。陈世芳对记者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大姐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她没有徒弟,除了她,只有我还会唱复州东北大鼓,于是她就把我从北京叫了回来。 2009年,我从北京回来,什么生意都不干了,专门从事恢复挖掘复州东北大鼓艺术。至今,我仍旧不能忘记大姐在去世前半个月,为了能够给复州东北大鼓留下影像资料,硬挺着从病床上起来,表演了她最拿手的《穆桂英挂帅》。大姐怕这门古老艺术断送在她手中,她期待的眼神,让我无法拒绝。 ”

  曾任瓦房店市复州城镇文化馆馆长的金延年说,陈世新是著名的东北大鼓艺人,以前在沈阳、大连等地非常走红,只要一说有陈世新的演出,剧场里必定爆满。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以前也是唱东北大鼓出身,非常喜欢看陈世新的演出。 “陈世新病重后,我们还能找到的传承人,就只剩下陈世芳了。如果她不肯传承,这门艺术就算彻底消失了。 ”

  姐妹情深,在内心犹豫挣扎了两个多月之后,陈世芳终于答应了大姐,不顾丈夫和孩子的反对,只身一人从北京搬回复州。

  回到复州,陈世芳开始整理流失在民间的复州东北大鼓资料,很快就恢复了《夜宿花亭》、《杨家将》等一批曲目,并积极参与地方上的文化活动演出。

  尴尬现状一个人的大鼓好孤独

  复州东北大鼓起源于京韵大鼓和山东大鼓,传到辽南后与二人转融合,演变成现在这种艺术形式。它需要由两个人表演,一个拉三弦伴奏,另一个击鼓、打板、演唱。陈世芳回到复州这两年,参加了瓦房店市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表演复州东北大鼓,还相继参加了省、市以及全国“非遗”文化调演。

  东北大鼓不同于文物,可以采取现代技术手段保存,也不是拍几张照片、录下音像资料就完事,是要靠一代代的人口口相传下去的。一开始,陈世芳把姐姐的孙女叫过来,教她学习复州东北大鼓,但孩子不感兴趣,只好作罢。

  后来,陈世芳想了个主意,把一些老艺人家的孩子“借”来当演员、当弟子。陈世芳高兴地说,“我现在带了10个学生,最小的4岁,最大的10岁。有的孩子已经会打板,唱得也有模有样了。当然,这些学生还不能算是我的正式弟子,他们都还没有拜过师呢! ”

  教学生是免费的,教学场地就设在陈世芳现在租住的房子里。怕学生耽误文化课影响学艺情绪,她还自掏腰包奖励文化成绩好的学生,甚至连学生用的大鼓和服装,都由陈世芳提供。记者采访她的时候,陈世芳正和团员们忙着缝制演出服装。因为购买成套的演出服太贵,对于经济拮据的传承人来说,购买最便宜的布料,自己动手缝衣服,显然更划算一些。

  尽管如此,陈世芳还是很高兴:“总算有孩子可教了,教会一个,就等于给这门艺术留下一分传下去的希望。 ”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辽宁日报 2011年08月05日 11:24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宇晓]瑶族的汉式姓氏和字辈制度

下一篇[吕霞]文化生态与艺术传承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