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研究 > 中国民俗研究

装裱人的文化追求


作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面对精品画作,必须亲力亲为

中式建筑的工作间里更是他学习、思考的所在

  本报记者  喻非卿 摄影报道

  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中国书画装裱是一门伴随书画艺术共同成长的古老技艺,而今已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书画装裱主要有苏派和京派,即南派和北派之分,苏派装裱因做工精、设色淡雅、格式考究等诸多特点,曾深受历代宫廷及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喜爱,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各大博物馆的主流装裱方案。北京人张涛自从二十几年前接触到苏裱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技艺。

  “我们装裱的仅仅是一幅幅书画吗?绝不是,那是祖国灿烂的文化!我们应有这个觉悟,我们必须有这个高度。”他向笔者回忆了一次在北京琉璃厂的亲身经历,在某家装裱店,顾客拿出珍藏的郭沫若自作词,一平方尺草书,格式规整的真迹,可店主对顾客说:“作品这么小,裱张片后你再去配框吧!马上就好。”张涛忍不住对这位顾客说:“像这样的精品绝对不可以机裱,那样会永远毁了这件作品,我也是做装裱的,不收费为您手工装裱出来。”顾客迟疑地拿着郭老精品消失在人群之中。张涛气愤的说,一些店头商人不老老实实学习祖国传统手工书画装裱,却用日本的冷裱机大发其财,为一己私利,他们毁坏了多少文化遗存。正是因为看到了太多诸如临街水洗旧画的“无知者无畏”的所谓创举,他觉得这个行业如此发展下去真是太可怕了,如今我国的书画市场越发火热,而与之相匹配的书画装裱行业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歧途,市场的乱象,真正有手艺的装裱艺人年事渐高且无徒可带,如果说我们这代若还能幸运地饱览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之神韵,我们的后代子孙或许只能在谈笑中对老一代装裱艺人的短视而感到遗憾。

  的确,传统书画装裱行业是能够赚到钱的。张涛说,修复古旧字画在用材上没有什么高成本,靠的是装裱师自身的高超手艺、多年的经验和超人的毅力,每一次装裱付出的都是心血。装裱古旧字画,装裱师是以平方厘米为单位修复的,因此有人问,既然“以每平方厘米为单位计算修复价格”,理应赚钱很多,可是为什么却少有人静心求教这种技艺呢?他回忆起自己20年前学徒的经历,头3个月,只能站在旁边看师傅操作,什么也不能动,3个月过后开始允许扫地、擦案几等事情,在操作间里熏陶了半年,师傅才让试着冲调糨糊等准备工作,至于上手装裱,那是后来经过漫长的学习、揣摩、等待的事了,艰苦的学徒期,就是干活儿,甭说没有报酬,单就长年在工作间里的寂寞,现在的年轻人怎能接受的了。张涛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南派苏裱,经他手修复的百余件作品中,有皇帝亲笔御书,也有普通家庭中祖传的造物,既有名家大作,也有宋、辽无名残本、拓片,许多全国、个人书画展及拍卖会上作品,都由他的工作室接裱,一些文化名流更是慕名登门。20多年来,张涛每每接到一件珍贵的作品时,感觉就如恋爱般兴奋和愉悦。他会在30多道装裱的工序中,享受无尽的乐趣,特别是对残缺作品修复过程,更加让他体会到“修旧如故,化腐朽为神奇”的成功与喜悦。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寻找东丰台年画

下一篇[董万里]对云南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的思考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