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统文化的多重性。主要表现在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文化的不同形式上。
黎族的五个支系的女服饰绚丽多彩,虽有相同之处,但都各有特点。不仅五个支系的服式不同,且各支系内部,因居住地不同或分为更小分支,亦有一定的差异,充分显示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多重性。如侾黎的服式就有三星式、四星式、罗勿式、侾应式等;杞黎服式也有琼中式、乐东式及五指山式;本地黎服式则有元门式、白沙式、高峰式、保亭式等等。美孚黎服式虽较简单,亦有东方式、昌江式之别。杞黎服式大方美观,华丽多样;本地黎服式则上衣活泼、清新,短裙流光溢彩;美孚黎的服式简洁、明快等。这些服式,既非常适合热带地区生活,又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十分惹人喜爱。
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形式,在民间文学上表现也很明显。如黎族歌谣,除有独唱、说唱、对唱、联唱、合唱和一领众和等多种演唱形式外,在唱腔旋律方面,各支系,各地区都有不同的调子。流传较广且有一定格式的歌谣,就有琼中县的《味亲调》、《罗咧调》,保亭县的《罗呢调》,通什地区的《叽呃调》,乐东县的《千家调》,白沙县的《哇呀哇调》,昌江县和东方县的《呕哇呕调》,《滚龙调》,崖县的《孝调》、《吗哑调》,陵水的《喂加罗调》等等。形式风格多样,腔调优美的民间音乐,为本民族各地区人民所喜爱和广为传唱。
3.传统文化的善交流性(相溶性)。不仅表现在民族内部不同支系的互相沟通上,而且表现在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东西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民族节日方面这个特征就很突出。农历“三月三”本是东方县美孚黎传统的特殊节日,当时正是木棉飘絮、槟榔花开的盛春季节,这天男女盛装,中、老年人在家设酒对歌,青年男女则在野外山坡树下互相唱歌,倾诉爱情、物色对象。解放后,三月三这个节日也为其他支系的黎族接受。民族节日往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大检阅,不单可以看到多种民族服装、民族风俗习惯的大展览,而且往往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特殊的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等。同时表现出一个民族惊人的组织力、内聚力和生命力。
由于黎族和汉族很早就有交往,所以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发生互化,这在民族节日上表现得很明显。一般黎族地区的节日基本上和汉族一样,即有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节日。但在这些节日里,吃的、玩的、娱乐、仪礼等方面又具有本民族的传统内容。
衣饰方面,历史上和汉族接触较多的东方、昌江两县的侾应人,就穿和汉族妇女近似的拖地长裙。崖县、陵水一带的崖州侾人,女不纹脸,戴小耳环,其结婚礼服就有仿汉族凤冠蟒袍一类的装饰,头上也插上从汉区购来的凤钗。可见,黎胞在解放后,较快接受和喜爱汉族服装是不足为奇的。
黎族传统文化的相溶性,在文化艺术上表现得极其明显,如前所说黎族历史上不仅和汉族交往频繁,而且和我国南方的一些民族甚至南洋群岛的一些民族也有过接触和往来,如歌舞、歌谣就有和汉族交往产生的“汉词黎调”。舞蹈有具有南方民族特点的“钱铃双刀舞”、“打鼓舞”、“舂米舞”。也有与东南亚地区和南洋民族舞蹈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打柴舞”(竹竿舞)等都久负盛名。这些歌舞有很高的技巧,故流行颇广,深得人民喜爱。
尤其要指出的,黎族和我国大多数民族一样都喜欢和崇拜龙。其房屋柱栋多有雕刻龙纹,头巾衣饰有刺绣龙纹。甚至盖馆材的被子也绣以龙纹,名曰“龙被”。这就充分说明黎族传统文化早已溶入光辉的中华民族文化之中。
二、对黎族传统文化的几点认识
面对如此丰富的黎族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初步得到了以下几点认识。
1.关于黎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问题。
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去衡量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可以发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在今天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黎族传统文化也是一样。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