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冬菊]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


作者:赵冬菊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笔者曾考察过统治土家族地区长达400多年而盛极一时的湖北鹤峰县屏山村原容美土司所在地的文化和现存的遗迹。我们在当地宣传部一位干部和该村一位山歌手的一路山歌对唱声中走进了这个村子。这个村位于鹤峰县城东11公里处,地形狭长,山顶较为平缓,四周十分险峻,绝壁千仞,易守难攻,容美土司曾有八代司主在此苦心经营,营建了规模宏大的爵府等建筑群落,这些建筑大多现已荡然无存,但遗迹遍布整个屏山。屏山遗址中的爵府约1200平方米,尚存司暑、街道、大堂、二堂、“山高水长”石刻等建筑遗迹。整个屏山上,另有万全洞、寨洞等洞府建筑,还有七丈五土城、大荒口关隘,躲步峡石墙(长500余米,高5米),墙外西南方有平步桥、铁锁桥、土司属官向氏墓群,以及与土司活动有关的戏楼、箭牌、阅台、凉风台、跑马练武场、天牢、地牢、杀人沟等遗址。屏山后街西尽头,还有万全洞碑刻残存于通往万全洞的山垭上,沿绝壁险道下万全洞,洞内“爱日亭”、“就月轩”、“魏博楼”等洞府建筑遗迹依稀尚存。1735年末代土司田旻如就被迫自缢于此洞,宣告了土司时代的结束。在这里,许多国家珍贵文物如“土司官印”、“河图洛书砖图”皆出土于屏山,使得屏山土司遗址群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容美土司遗址。
我们从上述调查资料来看,那里虽然发现有容美宣抚使田舜年(明弘十八年,即1505年袭容美宣抚使)演唱《桃花扇》的戏楼遗迹和他亲手在一石柱上撰写的“山高水长”的石刻、容美宣尉司帅府经历司官印、容美土司爵府“武略将军”向文宪墓石刻“河图洛书砖图”,田土王设立的天牢、地牢,以及土司时代留下的百顺桥碑,容美土司行署遗址紫扬山及其附近既很规则又很神秘的数块石头,神龙纹石碑,屏山铁锁桥遗址,万人洞石城门、城垣、梳妆台、望水楼、杀人台、水牢等众多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遗物背后的文化背景,即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如,演唱《桃花扇》的戏楼的修造技能技术、装饰艺术、规模布局、座椅的特点及其和舞台的距离,演员的服饰、演唱的内容……特别是当清朝禁演《桃花扇》,以罢官打击孔尚任的时候,田舜年却在容美土司爵府屏山的戏楼里大演《桃花扇》,并将其作为爵府迎接贵客的最高礼仪这一特殊现象,不仅承载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内容,而且更使人联想到当年田土王的威风和与朝廷的对峙,这是值得我们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去挖掘和探究的一个问题。如果戏楼没有了这些内容,那么,就仅仅只有戏楼的空壳而无戏可谈了。
在我们的考察中,发现这里的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关于田土王对待当地新娘、对待家姓田和野姓田的不同态度的故事,田土王喝毛奶的故事、杀人时请“土王菩萨开眼”的故事⑧,铁锁桥的故事,还有关于承袭了多代的田土王各代死亡后墓葬地点之谜、向文宪墓被挖和石刻“河图洛书砖图”被运走后当地村民不安、不宁之谜,以及通过唯一的一座铁锁桥才能进入屏山方圆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原容美土司所辖领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倘若没有这些综合性的文化与自然相融的特定环境或特殊背景而只重视了要么“物”的一面,要么“非物”的一面,我们对这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一定会大打折扣,这里的文化全貌也不可能让我们全部领略。同时,当年容美土司的繁荣与兴旺更是不可想象。所以,我们在研究这里物质文化遗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自然文化遗产的作用。
国家遗产,实际上涉及到自然山水、人文历史、城市建设、村镇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在文物资源丰富的地方,更应加强文物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和研究。因为文物是产生在特定的客观自然环境之中的,自然环境对文物的产生、保护、保存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不可移动文物的自然环境总是融入特定的文化内涵之中的,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否则会损害不可移动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离开了背景、环境,许多不可移动文物文化内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仅会受到损害,而且还会造成信息误差。所以,我们应注意文化或文物的完整性,包括其周围的环境。《文物保护法》中亦规定:“文物保护单位要划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这实际上也是将文化和自然一同保护而保存文化完整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容美土司所在区域的人文历史、遗迹遗物、民风民俗、民间说唱艺术,以及自然地理、环境风貌等等,共同构成为容美土司文化的完美与和谐。因此,我们在对这里的文化进行研究、保护和理解、阐释时,要从以上多角度去认识和把握,才能很好地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笔者也在此呼吁对于像屏山村这样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然风貌保存完好的地方进行整体保护,或建立一座生态博物馆来进行整体保护。
在这里,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与自然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所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嫁接。而实现这种嫁接和完成这一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除了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对他们的有机结合外,现在对其解读和认识的,则主要是博物馆。如对容美土司的研究,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人士参与,但诸多的问题和最终的解释、解读还是主要由博物馆来完成的,即博物馆及其文博考古人士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渗透的关系而较为全面地把握当地的文化内涵而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因为博物馆能最广泛、最全面地调查研究和保藏人类活动和自然发展的真实物证,并把它永久地留传给后人。这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专题║ 龙的腾飞:中国与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