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颜志图:不做羊城最后一个讲古佬


作者:不详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要让讲古这一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不仅讲故事的要有接班人,听故事的也要有接班人

  一袭蓝色长袍,一把折扇,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每逢周六下午3点,63岁的民间说书艺人颜志图与他19岁的徒弟彭嘉志就会准时出现在广州文化公园棋艺馆,声情并茂地讲着粤语长篇评书《洪熙官大闹峨眉山》,这一讲就是四年。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位说了几十年书的民间艺人,操着广州话讲自己的“古”。他仿佛在讲古坛上一般,语调抑扬顿挫,身体前仰后合,时而若有所思,时而一声轻叹。

  “我和讲古,那叫缘分”

  颜志图表演的说书,在广州称作讲古,意为说故事。

  尽管广州的一些广播电台同样有用粤语讲故事的节目,但传统说书艺人认为两者不可相提并论。现场讲古的艺术融入戏曲表演,讲究发腔、语言技巧与表演技巧。相反,在电台里说书不讲究这些,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开讲,很多还不是直播。

  多年来,颜志图以直接面对观众的方式,坚守传统讲古的阵地。说起讲古的经历,他感叹:“世上很多东西,讲的就是一个缘分,我和说书就是如此。”

  上初中时,很偶然的一次机会,颜志图在文化公园看见说书艺人陈干臣声情并茂地表演《水浒传》中的“杨志卖刀”,颜志图从此迷恋上讲古,一发不可收。此后,他师从著名说书艺人侯佩玉,一直认真钻研讲古艺术。

  如今的颜志图,虽已65岁高龄,却仍显得精神抖擞。“即使不做准备,我肚子里的东西每天讲一个半小时,至少也可以讲三个月。”

  “不做历史的终结者”

  今年10月份,经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的评审,颜志图被认定为粤语讲古的传承人。颜志图坦言,比起“广州最后一个讲古佬”,他更愿意接受“粤语讲古的传承人”。

  “最后一个,即意味着后继无人,然而我的弟子之一彭嘉志已学得本领,崭露头角,在近些年来也有多次公开讲古的经历。” 对于现在的几个徒弟,他显得非常自豪,弟子陈周起秉着“传承民间艺术”的信念拜师学艺,虽然平时很少上台表演,却一直勤于幕后工作,通过建立“广东说书网”、组织一些校园活动宣传讲古,让更多的人了解甚至融入这一民间艺术。而弟子彭嘉志则经常利用闲暇时间独自到广州一些偏远地区的茶楼讲古。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讲古知识,我非常乐意,这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责任。我希望他们是未来讲古坛上的明星,我也可以彻底摆脱‘广州最后一个讲古佬’的尴尬头衔,而讲古这门艺术也可以一直传承下去。”颜志图说。

  “津贴不是最重要的”

  对于最近媒体传得沸沸扬扬的关于国家将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财政补贴一事,颜志图表示并不知情。他说:“是否有津贴,对于我本人而言,已经显得不重要;如果真的有,我也会竭力将资金用在开班授徒上,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并喜欢上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

  如今的颜志图依然住在西关一座狭小的老屋里,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讲古艺术,他在电台、电视做的节目,每期只有50元的“辛苦钱”。 已度过40多年说书生涯的颜志图,如今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广州多开设几个说书 的场所,“让我的几个学徒都有可以演出的地方,不至于英雄无用武之地”。

  颜志图表示:“要让讲古这一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不仅讲故事的要有接班人,听故事的也要有接班人。不培养观众,传统艺术就很难发展。”

  目前,来到讲古坛听说书的,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退休老人,如果偶尔有孩子或者年轻人过来,就会让颜志图感到非常高兴。他说:“一些‘古趸’,无论刮风下雨,必来‘追古’。他们在寒风中守候听古的那股劲,给了我动力,让我乐此不疲。”颜志图承诺:“即使只有一个观众,我也会一直讲下去。”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南方杂志 2008-12-0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林继富]国外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1]

下一篇关于开远市彝族聚居区村寨现状的调研报告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