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故事大王”杨久清病逝


作者:华商晨报记者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杨久清生前照

  5月23日19时许,沈阳市新民市“民间故事大王”杨久清老人因心肌梗塞抢救无效去世,享年96岁。“杨久清民间故事”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昨日,记者赶赴老人家中祭奠。在新民市大民屯镇,当地人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位爱笑、爱讲故事的回族老人,人们称他为“故事大王”。杨久清老人在年幼时只在当地学校念过3年半的书,但是他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丰富的表现力,他听来的民间故事几乎都能记住,并善于再将这些故事讲演给别人听。

  80多年讲述上千则民间故事

  据杨久清老人的后人和当地文化馆统计,杨久清老人完整讲述的各类民间故事共有998则,再加上一些不完全讲述的零散故事和片段,杨久清老人传承和演绎的故事多达上千则。

  杨久清讲述故事名目:《崇实将军禁赌》、《神童谢晋》、《阎王请医》、《刀笔邪神》、《刘大汉坟》、《左宝贵除霸》……

  许多故事来自家族传承和当地民间

  杨久清老人生于1919年9月,生于新民市大民屯镇三村一户普通家庭。老人的小儿子46岁的杨会告诉记者,老人的家族在当地开了一家饭馆,南来北往的客商在饭馆里吃饭闲谈的时候,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奇闻逸事。杨久清老人将这些故事记在脑子里。除此之外,老人的故事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家族传承和当地民间。

  听的故事多了,杨久清老人从听故事的人变成给别人讲故事。不论在家里学校、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杨久清讲故事不拘任何地方。在干活休息的时候,杨久清却经常被人拉去讲故事,有求必应。

  听杨久清老人讲过很多故事的新民市文化馆馆长宋长新说:“他讲故事的时候非常兴奋,带动我们听着也很起劲儿。他一讲起来能连讲好几个小时,我们听他讲故事的时候非常上瘾,有的时候都入迷了,注意力完全都在他讲的故事上了。”老人讲故事的同时还会唱一段京剧或者京韵大鼓,唱起来原汁原味。

  自费10万多成立“杨久清民话馆”

  因为丰富的故事来源,杨久清的民间故事种类丰富,时间、题材跨度也大。包括稗官野史、古代人物故事、民间市井故事、本地历史故事,以及与他本民族回族有关的民俗故事。

  新民市文化馆馆长宋长新告诉记者,杨久清老人传承讲述的回族民俗故事,目前已经整理统计的足有百余则,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故事的传承,对民族文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011年,杨久清自费花费10万多元,在自家院里新盖了一座约300平方米的房屋作为展厅,成立“杨久清民话馆”,搜集和展出与自己的民间故事有关的展览品。与此同时,杨久清的晚年还经常被学校和一些单位请去演出。

  杨久清晚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还有写书。杨久清老人自己亲笔书写的民间故事集和自传作品足有20多万字,在老人去世之前已经全部完成,目前正在整理修改阶段,已有出版计划。

  1998年,杨久清被沈阳市相关部门授予“优秀民间故事家”称号。2007年,他被辽宁省相关部门授予“优秀名家故事家”称号。2007年2月,“杨久清回族故事”被列入沈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5月,“杨久清民间故事”被列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他的胡子里长满故事。”前来杨家凭吊的杨久清老人的朋友和邻居们都这样说。

  杨会回忆说,老人讲述的故事全部都是积极正面的故事,教人向善。父亲曾给他讲述过一个“掌上活佛”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一名年轻人成日到处求拜活佛。但是后来经人指点“你家中就有两座活佛,为何视而不见”。年轻人回到家中遍寻活佛不得,看到年迈的父母才恍然大悟,原来父母才是需要他精心照顾孝敬的人。杨会说,父亲用这样的故事教育他要孝敬父母,令他十分难忘。

  宋长新说,杨久清民间故事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新民市文化馆开始为老人拍录998则民间故事的影像资料。拍录完毕后统计发现,每盒能拍录120分钟的录像带,拍摄杨久清老人的故事足足用掉了上百盒。

  追忆

  老人儿子:他最后时刻仍在讲故事

  杨久清老人的家人们告诉记者,老人一生乐观开朗,晚年时身体也很健康,耳不聋眼不花,腿脚也还好,只是有时需要拐杖借力。

  几天前,杨久清老人就因为心脏的问题被送住院。住院的几天里,每天闻讯来看望老人的人很多,老人精神还很足,此时还在为大家讲故事。直到5月23日19时许,杨久清老人因突发心肌梗塞在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杨会告诉记者,父亲去世后,家族中决心代代将父亲的民间故事传承下去。老人一生有七位儿女,其中大女儿和三女儿是老人民间故事文化的最好传承者。其中,老人的大女儿负责整理父亲留下的民间故事手稿和生平自传,老人的三女儿则学会了父亲讲故事表演时的技巧。

  “父亲留下的影像资料、手稿、图片等等都非常珍贵。作为他的后人,无论是他的故事,还是他教育给我们的乐观积极的精神,父亲用尽一生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也必定会尽力传给后人。”杨会说。

  新民文化馆:失去文化传承“国宝”

  昨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新民市人民政府、新民市文体局、新民市文化馆及一些协会、企业为老人送去挽幛,以表哀思。

  “杨老去世让我们非常遗憾,我们失去了一位文化传承的‘国宝’奇人。”新民市文化馆馆长宋长新说,杨久清老人的民间故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杨久清老人是市井文化的代表,是“口头文学”的传承者。这种文化形式本身就决定了其传承的难度,因为一旦传承人故去,“口头文化”可能就此中断。但是在杨久清老人去世之前,他已经留下了几乎所有的民间故事,这令后人们对杨久清老人非常崇敬与感恩,也是后人们对老人的一种慰藉。

  遗憾

  我省四年已有三位国宝级故事大王去世

  随着杨久清老人去世,2011年以来已有3名国宝级辽宁故事大王去世。

  2011年4月16日,70多年讲了一千多个民间故事的谭振山因病去世,享年86岁。2006年5月20日,谭振山民间故事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11月28日,“故事大王”何钧佑病故。“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填补了锡伯族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2008年,“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成为沈阳市和辽宁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5月,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文章来源:华商晨报 2014年5月25日




上一篇[陈春勤]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

下一篇[林继富]激活民间叙事的文化基因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