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史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乔晓光]剪花的故事


作者:乔晓光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热度:

【编者按】剪纸不仅是中国乡村传统的装饰手段,更重要的是春节开始的象征。在木制的窗格子上贴上花草动物纹样的剪纸,象征着新的一年开始,也是避邪求吉的象征。当下,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现状如何?在蛇年新春即将到来之际,《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特约请部分作者就此撰文,并派出记者,深入乡村,走访民间剪纸艺术家,探寻中国剪纸的前世今生及生存发展之路。


虽说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剪纸的传统,但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
漫长的农耕时代造成了无数代乡村劳动妇女的剪花群体,
以及由这个为数众多的群体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传统。

  中央美术学院与剪纸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延安鲁艺时期,那时的艺术家就开始向民间剪纸学习,创作出了有民族特色和时代代表性的延安木刻艺术。江丰、古元、彦涵等著名版画艺术家都对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天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推介民间美术文化价值依然是十分艰辛而又意义深远的。

陕西旬邑县的“剪花娘子”库淑兰生前在其贴满剪纸的屋中

山东墙花剪纸《鸡栏》(刘广君创作)

  剪纸,陕北人称“铰花”、“剜花”,把铰剪纸出色的乡村妇女叫“花匠”,把从上辈人学来的老花样叫“古时花”;贵州黔东南的苗族,也把剪纸称作“剪花”或“苗花纸”;福建沿海漳浦的百岁剪纸老人林桃被当地人称为“花姆”;陕西旬邑天才的民间剪纸传承人库淑兰自称“剪花娘子”,说是梦中受了神的嘱托,要她把剪花传扬出去……

  “剪花娘子”的启示

  虽说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剪纸的传统,但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漫长的农耕时代造成了无数代乡村劳动妇女的剪花群体,以及由这个为数众多的群体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传统。在中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工作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走进民间、走近正在消失的民间剪纸母亲河,我们经历了许多令人感动、也令人深思的事情。但最令我们担忧和触动的是不同民族社区乡村民间剪纸天才传承人贫困、缺乏社会关注和文化尊重的生存现状,以及民间剪纸如何在乡村社区文化空间中凭以人为本的活态传承下去的问题。2004年民间剪纸申遗工作的最后阶段,我们在普查中确立的三位民间剪纸天才传承人代表相继去世,6月内蒙古和林格尔的张花女老人去世;7月贵州台江苗族社区的王安丽老人去世;12月21日冬至夜,又传来天才的剪花娘子库淑兰老人去世的消息……

  初识剪花娘子库淑兰是1988年夏天,那时我正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随民间美术系主任杨先让老师带领的“黄河沿途民间艺术考察队”专程赴旬邑采访拍摄库淑兰和她的剪纸窑洞。这是我人生经历中难忘的一幕,剪花娘子库淑兰和她创造的彩色剪纸窑洞深深刻印在我心灵的记忆中,当时的考察日记,记录了我真实的感受:

  一脚迈进库淑兰黄土坡上昏暗低洼的土窑洞,我被满窑的彩色剪纸震动了。窑里满墙的剪纸人、生命树、鹿头花、大牡丹、五毒动物、太阳妹妹、月亮哥哥,艳丽的牡丹花枝上长出了大灯泡,灯泡里又生出了花儿的心。花丛中盘腿而坐的是剪花娘子,库淑兰说:“这就是哦(我)!”她孩子般天真激动地为我们唱起自编的剪纸歌谣:“剪花娘子把言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3-02-04
【本文责编:思玮】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王伯敏]市场经济下的民间剪纸

下一篇[韩少华]无可奈何 民间剪纸的式微之路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