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伯敏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编者按】剪纸不仅是中国乡村传统的装饰手段,更重要的是春节开始的象征。在木制的窗格子上贴上花草动物纹样的剪纸,象征着新的一年开始,也是避邪求吉的象征。当下,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现状如何?在蛇年新春即将到来之际,《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特约请部分作者就此撰文,并派出记者,深入乡村,走访民间剪纸艺术家,探寻中国剪纸的前世今生及生存发展之路。
对于民间剪纸,在另一种情况下,有人提出,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下, 有些传统美术往往被“时新”冲淡,甚至冲跑了。
郁斐、张泽红制图,资料参考《中国民间剪纸史》
(前几年的)三月初,我与几位画家去杭州梅家坞的梅山茶苑喝茶,茶苑从进门的照壁到上上下下的墙壁上,贴满了放大了复制的剪纸作品,很醒目,很悦目,装饰很别致,凡去喝茶的人,都被这些剪纸作品吸引了。我问了茶苑的经理,才知道,浙江电视台为拍电视剧需要,把这家茶苑用剪纸装潢起来。电视拍摄完毕,谁也舍不得把剪纸拆下来,还以为把剪纸这么一贴,成为一道风景。浙江桐庐风景点“红灯笼”“外婆家”,为使旅游者了解桐庐的民间剪纸与民间艺术发展,特请一剪纸的老太太,作为“外婆为游客剪纸”,颇受群众欢迎。当年中秋的翠沁斋月饼盒,也用上剪纸作装饰,看去非常别致,引来了更多的顾客。此外,北京、上海、杭州、福州以至香港的大街上,有几家大商铺,都贴了很大的剪纸作为铺面的装饰,吸引了不少过往行人,正所谓“民间剪纸进入大城市派上用场了”。
对于民间剪纸,在另一种情况下,有人提出,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有些传统美术往往被“时新”冲淡,甚至冲跑了。有些问题,还是需要从根本上来调和、解决。这是民间剪纸所面临的另一方面问题。看到这个问题,论说这个问题,改变这方面情况很重要。这事,有人从年画说起,说:“年都没有了,还要年画干什么。如果说,吃一顿大餐就是过年,那么现在天天都是过年。说放烟花才算数,只要手上有人民币500元,就可以立即过上两次年……”这位同志是美术评论家,他是有感“年画”将要“没出息”,才发出感慨。如果说,过年得像过年,要有个人条件、家庭条件,更主要的是社会条件,许多条件造成一种快乐和谐的气氛。现在,大年夜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已被人们看作“年夜饭”,广大群众在叫好。但是,传统的岁时节令的一些民间美术,本来配合得好好的,如年画、剪纸等等,为什么要让它“淡化”了呢?试想想,人类在文化生活中,能单打一吗?有二就不要三吗?生活是多方面的,审美情趣必然是多方面的。再就假日经济而言,有人提出,与其让外国人在中国制造“圣诞节经济”,还不如加大力度培植我们的“春节经济”,要把民间本来能秀出来的民间的某些传统活动都献出来。
近十余年来,在中国,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运动正在迅速发展。一方面由于它们的冲击,另一方面,也由于长期遗留的精神桎梏作祟,民间的农耕文化被看作不合时宜,因此自卑起来,自我轻视。认为强势经济国家文化先进,丧失自尊、自信、自强的心念,居然不加分析把“社会新闻、时装杂志、商场厚黑和理财指南充当文化主角”。在艺术评论上,如谈年画、剪纸之类,似乎成了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一言以蔽之,经济全球化,有时其引发的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正致使文化界的有些人也产生对年画、剪纸之类美术不予重视,甚至以为是落后的老背东西。正因为如此,所以有必要在这里提出,辨明它的是非曲直。■
(本文节选自《中国民间剪纸史》,标题系编者所加。)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3-02-04【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篇: [赖施虬]民间剪纸 剪出民俗
下一篇: [乔晓光]剪花的故事
标签:
【相关文章】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及其呈现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
[胡玉福]非遗扶贫中受益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制度的探索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向云驹]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非物质文化遗
[郭平 张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
[黄永林]关于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时间赛跑 莫让“人去艺绝”
古徽州制墨技艺传承人:古法制墨需要现代传承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温浩东:保留好彝族传统服饰的“火种”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2017“中国非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
[岳永逸]本真、活态与非遗的馆舍化
[杨利慧]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以导游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
[刘锡诚]对民间文学类非遗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
[代表作]维吾尔木卡姆
[林继富]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王霄冰]民俗文化的遗产化、本真性和传承主体
[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叶舒宪]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丙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
“民间故事大王”杨久清病逝
[巴莫曲布嫫]民俗学伦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田磊]马街书会上的流浪艺人们
[专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研究
[王彦]“非遗”后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
[刘晓春 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