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道教圣地的历史文化传承
当前位置: 主页 > 家庭教育知识 > 中国传统文化 >

开封道教圣地的历史文化传承


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     |      作者:韩鹏

    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文化。最初“黄老”属于“道家”范畴;汉代开始用“道教”取代“道家”、“黄老”,彼此开始同属于道教的范畴。此后,道家、黄老和道教逐渐不分,成为一个异名同实的概念。

我们之所以说开封是“道教”发源的圣地,是因为开封为华夏民族原始宗教道家、黄老和道教、老氏四者的传承之地,也是华夏历史文明催生的根蒂。下面就道教文化在开封发源和传承的历史情况作一些探讨:

\

中央元灵元老黄帝一炁天君

 

 

一、“黄老”文化起源于开封“轩辕楼”和“老丘”。

“黄老”文化是周代之前的一种思想流派。“黄老”之“黄”,是指轩辕黄帝;“黄老”之“老”,是指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是黄帝和老子之名合并后的简称,被后世道教奉为始祖。

1、黄帝修道是“黄老”文化形成的根本。古人认为,“黄老”文化的始祖轩辕黄帝建都于昆仑山,他祭祀天帝,问道崆峒,受教玄素,学医岐伯,创造了原始的道教文化。以后又在首山采铜,荆山铸鼎,王屋炼丹,桥山飞升,至今大约已有4700余年的历史。

在华夏历史文明中,最早的道教学说往往被冠以“黄帝”书画的名义,而成为传承道教的基本载体,如《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杂黄帝》五十八篇等。之后,道家将其演化为盛极一时的黄老学说。由于黄帝被华夏民族认作是人文始祖,自然也把他作为首选人物来阐发自己的道学理念。如战国时期庄周《庄子·盗跖篇》认为:“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又如战国中期齐威王所铸“陈侯因宵敦”铜器铭文最先记载“高祖黄帝,迩嗣桓文”。这都说明黄帝在华夏民族心中的神圣地位,黄帝也由此被推上了道家学派创始人的神坛。

 

\

 

道教神仙中有两个黄帝:一位是轩辕黄帝,又称“道祖轩辕黄帝开元治世天尊”,是三皇五帝之一;一位是“中央元灵元老黄帝一炁天君”。这是道教运用“五行”学说,将中央黄帝与东方苍帝、南方赤帝、北方玄帝、西方白帝并称“五方天君”的结果。其实。两者都是指“五帝”之一的轩辕黄帝。根据南朝时期著名道教思想家、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记载,人间的轩辕黄帝居住在昆仑山“玄圃”,修真得道,乘龙成仙,由此变成了天上的神仙“玄圃真人轩辕黄帝”。

2、“天道人合一”的黄帝符合“太极五行”文化理念。道教中的“中央元灵元老黄帝一炁天君”,简称“中央黄老君”,是“太上太微天帝君”,即“太上老君”的弟子。说他七岁初悟道法,得师传道,修炼成仙,被封为昆仑山玄圃“太极真人”。北宋道士张君房在释解《洞真九真中经》中认为:“中央黄老君者,太上太微天帝君之弟子也”。

\

中央元灵元老黄帝一炁天君

 

 

道教上清派经典《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经》也记载:“中央黄老君,元五晖之气,讳无英生,字云九夜。”可见,在华夏民间文化中,天上的天皇“太一”、“五方帝”与道教中“太上老君”、“五方天君”和人间的“三皇五帝”是彼此对应的,只是赋予了他们在天上、道教、人间不同的名称而已。

黄帝之所以被道教称作“中央黄老君”,是因为其居住“五方帝”的“中央”。黄帝在太极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方“东西南北中”、五色“青、白、赤、黑、黄”的“土、中、黄”方位,故称“中央帝”、“黄帝”、“中央老君”、“黄老君”等。

“中央”方位在天为天皇“太一”神的“天之中”;在地为地皇“地一”神的“地之中”,在人为人(三)皇“泰一”神的“人之中”,按照太极“天地人合一”学说解释,三者统称“天地人之中”。

\

天皇“太一”

 

“地之中”也是昆仑山所在地。对此,汉代谶纬之书《河图括地象》记载:“昆仑者,地之中也。”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释说:“昆仑,居地之中”。“地之中”与“天之中”、“人之中”可以互称,又称“天下之中”。

    3、“天、道、人之中”在开封古浚仪。公元724年,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一行在大唐范围内组织大规模测量后,认定开封古浚仪岳台晷长一点五尺微强,极高三十四点八度,为“地之中”。后周知开封事王朴认为:“浚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地之中。大周建国,定都于汴”。说明王朴认定唐代一行关于“浚仪岳台为地中”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才否定了周人返回夏代先祖后稷“中土”时所测定的登封阳城“地之中”,又被五代、宋、金等建都时所继承。

\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一行

 

昆仑山“天地之中”在“五行”称“中央、土、黄”,是黄帝居住和建都的轩辕丘之地。汉代淮南王刘安《准南子·天文训》记载:“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对此,唐代初期《轩辕黄帝传》也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说明开封“大梁”与五行“中央、土”、黄帝“中央、土”同义。

 关于开封大梁黄帝帝都轩辕丘的地理位置,南宋学者罗泌《路史》认为:“轩辕氏,作于空桑之北。”其中“空桑”为开封杞县空桑村炎帝帝都。“空桑之北”指杞县空桑西北和开封大梁之北的黄帝帝都“轩辕楼(丘)”。汉代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也认为:“禹治鸿水,通轩辕山,化为熊。”其中“鸿水”,指古代流经开封的“鸿沟”,也称“浪荡渠”、“汴水”;“轩辕山”,也指开封“鸿沟”和大梁北部的“轩辕楼(丘)”。

\

正一道龙虎宗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

 

 

由于黄帝在这一带称帝、升仙,道教也称此地为“天下之中”。对此,道教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崆峒问答》解释说:“北邙治河南开封之北,当天下之中,受天下之正炁,如人之五脏居于胸腹,脉则行四肢也”。道家以“五脏”为本,其“中”为“心”,故称“中心”。认为“心既是道,道即是心,卦图斯演,至道大成。”据古代最早医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君主”即黄帝,他在天下之中升仙成为“神明”后,道号为“玄圃真人轩辕黄帝”。传说“玄圃”在昆仑山之顶,是神仙居处“天下之中”的核心。

可见,开封昆仑山“天下之中”,即黄帝帝都轩辕楼,就是黄老道家的最早发源地。

二、“道祖”老子与开封人文历史渊源深厚。

道教文化中的“太上老君”老子,与开封有着鲜为人知的人文历史传承。

\

“道祖”老子

 

1、老子的道德思想核心和影响。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神仙,老子《道德经》被捧为道教主要经典来育化后人。东汉时期,蜀郡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文中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这是道教创世说的雏形。唐代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道教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皇帝”、“道德天尊”,道教也称“老氏”,这都是对老子尊崇的具体表现。

老子主张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含义。老子《道德经》中包含着大量朴素唯物辩证法观点,如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由对立而转化。又如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的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等。老子创立的哲学思想和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中国二千多年来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老子《道德经》

 

2、老子先祖和故国在开封聃国。老子为西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的后裔。聃季载因是周文王最小的儿子,俗称“老幺”,也称“老聃”、“老季载”。周成王时期,“老聃”被封在开封杜良乡国都里一带高丘上建立聃国。后来“老聃”被任命为周朝司空,主管农业及水利等民生大事。

    聃国之“聃”又写作“冉”,可称“冉国”。因古代“冉”与“沈”同音,故“聃国”、“冉国”也称“沈国”,是沈氏的重要起源。开封古人称聃国旧址为“老聃之丘”,故简称“老丘”。西周中期,以殷商后裔为主体的东夷人试图返回开封故地,便进攻聃国,将其肢解。一部分聃国人被迫迁徙到安徽临泉县城西侧,名为“老丘”堆,以示对开封聃国旧都“老丘”的怀念。后被封为“沈国”,并由“侯爵国”降为“子爵国”。

春秋时期,作为聃国老聃后裔的老子家族又迁徙到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世袭老聃在周朝“司空”、“守藏史”官职,后人也称老子为“老聃”、“老冉”、“老沈”等。

3、开封是老子周朝失官后传道之地。公元前522年,老子参加周景王社会改革,主笔周朝变法纲领“铸无射”。周景王去世后,单穆公勾结晋国发动政变,老子携周朝典籍随王子朝逃奔楚国。王子朝遭周敬王暗杀后,老子返回周朝后被罢免世袭官职,回到中牟圃田泽南之沛一带的封地,边在圃田国学府讲学边研究和传播道学。

 在圃田期间,老子常乘青牛到先祖老聃的聃国旧地寻根访祖,拜贤问道,悟出很多天地间的道理。兰考白云山、开封杜良老丘、平丘鸣条苍梧山、开封昆仑九层台(也称三层台)、大梁都是老子经常访贤问道之地,受当时当地物境的启发,老子创造出许多富有哲理的经典语言,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

4、开封延庆观一带是老子传道之地。老子时处春秋时期,开封时称“仪”邑,就是战国时期的“大梁”。“大梁”南城墙大致在今延庆观东西一线,附近的南城门外就是“鸿沟”,即“汴河”(古称南河、难水)之地。老子常到“大梁”城南门附近的驿店讲学传道和休息。

\

开封延庆观

 

眼见自己兼善天下,和谐共生的理想在中原无法实现,老子决定避居函谷关西。于是,他约弟子阳子居在大梁南城门的驿店相见,教育阳子居说:“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不自然,则合于道矣!”对此,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学家庄周《庄子·寓言》中,有在开封搜集到老子“点化阳子居”的经典故事。

\

 

 老子“点化阳子居”图

 

老子在开封讲学传道,为后世道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讲学传道处也一直为开封后人所纪念、保护和传承。

三、开封是道教天师祖茔和道教学者探访之地。

关于开封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宗根祖地的说法一直存在争议,但这一历史并非无中生有。

1、开封是帝师张良隐居、修道和升仙之地。秦代末期,韩国贵族张良成为刘邦夺取秦朝政权的重要谋士,史家称其为“汉初三杰”之一。汉朝建立后,张良不愿做官,佯称有疾,追随黄石公崔广隐居开封陈留郡东昏县(今兰考县)“四皓村”、“三义寨”一带养身修道,与黄石公崔广、隐士唐秉、吴实、周术“四皓”一起论道。

据民间传说,汉高祖刘邦极力挽留不成后,便问张良:“卿去哪里修行?”张良回答:“臣有诗奏云:我去修行不做官,每日朝朝只在山。渴饮葡萄香醪酒,饥餐神仙不老丹。闷去观书并看景,一时闲坐把琴弹。我主问臣归何处,身心只在白云间。”可知,张良隐居修道的兰考不仅自古盛产葡萄美酒,还有道教圣地白云山。

\

道教圣地白云山张良墓

 

白云山为土山无石,因每天早上白云徐徐升天西去,故名“白云山”。山下有“黄风洞”,传说是“四皓”之一夏黄公,即黄石公崔广修道之地。此洞深邃幽奇,张良死后也葬在此地,后改称“子房洞”。至今张良墓高十米,周围古柏参天,十分壮观。此后,道家便将“白云山”尊奉为道教圣地,并冠名各地道教场所为“白云观”。

\

昆仑山修道的夏黄公崔广祭像

 

张氏族谱认为,张良居陈留白云山,是道教陈留派之祖。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记载:“张良城,在(陈留)县东六十里。按(三国魏文帝时代古籍)《城冢记》云:‘此城汉高祖为张良筑,亦名张良城。’良十三世孙(张)德,为兖州刺史,袭封陈留侯,食小黄万户。至炀帝时,葬张城西南三百步。今呼为张光墓者是也”。张德为“兖州刺史”,张光为道教第十三代天师,大概不是一人,但都归葬于开封古陈留先祖张良祖茔却是事实。

2、道教“祖天师”张道陵曾在开封潜心修道。张良隐身修道对张氏子孙影响很大,也对传承和弘扬道教发挥了重大作用。张良八世孙张道陵素志于黄老之道,无意官场,效仿先祖出离尘世,隐居北邙山中潜心习修黄老长生之道。他研读了《道德经》、《河图》、《洛书》以及谶纬之学,三年后得《黄帝九鼎丹法》,道术日益完善,先后在道教祖庭龙虎山、青城山、巴蜀地区传道,著作道书二十四卷,阐明“天师道”的微言奥义,成为教众的行动纲领,创立了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他尊奉老子为教祖,并著作《老子想尔注》宣称:人君用“道意”来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而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义,便可长久,并以“佐国扶命,养育群生”为最高目标。道教第一代天师张道陵被教徒尊称为“祖天师”,称道教为“天师道”。

\

道教第一代天师张道陵

 

张道陵把传道教区分成二十四个传教点,史称“二十四治”(治为传教点),并且虚设“北斗治”以纪念当年在北邙山隐居修道之地。

关于“北邙山”的地理位置,清代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崆峒问答·一二一问》解释:“北邙治河南开封之北,当天下之中”。其中“治”为“始”。说明道教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认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隐居修道的“北邙”始在开封之北,也称“天下之中”。开封土柏岗一带也曾有“祖师庙”、“天师庙”的传说。这与黄帝成婚大梁、老子讲道开封、张良修道白云山、子孙世袭“陈留侯”的历史相一致,进一步说明开封为道家发源地。

3、道教大家曾探访开封道家圣地。开封白云山、老丘、苍梧、北邙山、老子驿店是历代儒道学者寻贤问道的圣地。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周与政治家、哲学家惠子是好朋友。惠子在魏国大梁称相时,庄周曾多次到大梁探访惠子,并在《庄子·外篇·秋水》中记下两人“濠梁鱼乐”之辩。故事就发生在老子驿店(今延庆观一带)南部护城鸿沟的“濠梁”桥上。庄周《庄子》中还记载许多在开封大梁一带采集的道家圣人故事。

\

庄周惠子“濠梁鱼乐”图

 

传说,东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也曾追随老子足迹到鹿邑太清宫、兰考白云山、平丘苍梧、开封延庆观、中牟圃田等地采集老子事迹,与易书《归藏》“有白云自苍梧入大梁”和道家“紫气东来”之说相符。“白云”为兰考白云山;“苍梧”为聃国老丘北部的平丘鸣条舜帝、商君下葬地(一说为“四皓”隐居的商山);“大梁”为开封。

四、唐代以来开封道教圣地传承和文化资源优势。

    汉代之后道家文化在开封得到了新的发掘和传承。

1、唐代老子讲道处建有“上源驿”。汉唐时期中国政权中心多在中原西部地区,开封称作“陈留”、“汴州”。由于开封汴河是东西部水上交通的重要航道,老子大梁传道处又临近汴河码头,这里便建起了汴州最大的驿馆“上源驿”,为官方传递公文、押运物资、出巡督查等人员中途休息、转换交通工具提供便利。唐代末期,开封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曾在“上源驿”设宴,答谢帮助自己打败黄巢起义军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其庆功接风。

\

 

朱温

 

 

2、宋代“都亭驿”附近建有道教“天庆观”。到了宋代,“上源驿”改称“都亭驿”。“都亭驿”由宋朝功德使管辖,是周边各族与宋朝进行经济贸易、礼仪文化交流的场所,对发展宋朝与周边各族关系起着积极作用。

著名道教学者、老子鹿邑同乡、赐号“白云先生”的陈抟,是五代宋初时期一位传统神秘文化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宗师。在陈抟以前未见有“太极图”,也未形成太极文化形态及其理论体系。自陈抟创绘出“太极图”、“先天方圆图”、“八卦生变图”等一系列《易》图,并发表《太极阴阳说》后,才有中华独有的太极文化形态和系统理论的形成,推动了宋代历史的进步,成为宋代辩证唯物论的先源。他继承汉代以来象数学传统,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是中国太极文化的重要创始人和宋代理学文化的奠基人。

陈抟曾多次被宋太祖、宋太宗诏至开封咨询国是,请教道理,赐他宫院不住,偏偏住在老子讲道的“都亭驿”之地。并不因为这里接待规格多高,而是足以证明老子讲道处“都亭驿”在道教地位的重要性以及陈抟对老子道教文化的敬重。

\

宋太宗诏陈抟图

 

陈抟对道教的贡献和影响引起了宋朝对道教的高度重视,开始把道教尊为国教。公元1009年夏天,宋真宗下令天下所有州县都要建立天庆观,供奉三清帝君。地处“都亭驿”之地的开封府府尹兼功德使,掌管着全国佛、道教行政事务和道官选授工作。于是,率先在府衙内老子讲道旧址上建起“天庆观”(今延庆观),既作为开封府崇奉道教圣地的诚意,也作为管理全国佛、道教事务的行政场所。据说天庆观门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联:德承心心承性性承气气承太极。大意:道是自然界万物遵循的规则,人是秉承自然规则的主体,体现了中国道教的基本理念。

3、元代开封全真道“万寿宫”再度兴盛。金国入侵开封导致“天庆观”惨遭破坏。公元1169年,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嚞,道号“重阳子”,率领邱处机等弟子特意到达开封拜访老子道家圣地,并住在道教天庆观遗址一带的太宁坊王氏客店。王嚞在此创造的全真道,继承了吕洞宾等人的内丹思想,提倡道、儒、释“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道、儒、释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实践原则是“苦己利人”。王重阳引儒、释入道,力倡“三教合一”,不仅提升了道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统摄力与融合度,更在北宋灭亡后道教面临乱世衰危中保存了中原华夏道学文化之命脉,为后世道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

王嚞

 

次年,王嚞在天庆观旧址一带无疾而终,羽化升仙。道众为了纪念他,便在天庆观旧址的王氏客店一带修建了一座道观,并用王嚞道号“重阳子”冠名以“重阳观”。

公元1233年,元代的全真教开始兴盛,按照王嚞弟子邱处机意愿,元代全真道士王志谨,道号“栖云真人”到开封主持重阳观道教事务。王志谨主张修行者首先得明自己本分事,次要通教化,尤其要在境上炼心,对境无心,不染不著,顺其自然。“人生于世,所为所作,无不报应。”他借佛教轮回报应之说告诫习道之人,要常思己过,切忌骄矜,应韬光晦迹,安贫守朴,“苦已利他,暗积功行。”他富有开拓精神,经过三十年苦心营建,使重阳观重新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道家圣地,元帝亲笔赐名为“万寿宫”。

\

 

全真道士王志谨

 

4、明代“延庆观”传承至今。元末明初的公元1358年5月,农民起义红巾军刘福通进攻开封,万寿宫在双方交战中被摧毁,只剩下一处斋堂“玉皇阁”,顽强地显示着道教文化的巨大生命力。

明代时期,“万寿宫”的南部称“大纸坊街”,北部称“馆驿街”,之间建有“大梁驿”。公元1373年,明代开封周王府开始重新在此修建道观,更名为“延庆观”,规模已大不如前。但元代所建的“玉皇阁”仍被保留下来,展示着别具一格的元代文化建筑风格。

\

 

延庆观玉皇阁图

 

5、开封道教中的优秀文化内涵应该得到弘扬。中国道教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民族朴素辩证唯物世界观的客观反映,是对“太极”理论揭示万事万物发展变化最根本哲理的一种传承方式。我们不能仅仅形而上学地将其当作封建迷信文化对待,而应该将道教中优秀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据元代宰相脱脱《宋史·徽宗纪》记载:宋真宗认为道教本“唯中原有之,然不甚盛”。这一说法,从道教发源和五代时期的现实来看是客观的。我们把这句话延伸一下:优秀的道教文化“唯中国有之,然不甚盛”。这也是当今优秀道教文化传承的客观现实。

开封的伏羲皇都黄柏山、仓颉造字台、北邙山、陈留河图村、唐代“地之中”、北大寺包拯“龙马负图处”石碑等人文遗存,都印证着伏羲“太极八卦图”最早发源于开封“天地之中”的客观事实。“河图洛书”图形被宋代陈抟老祖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出了龙图三变之说,即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复活了象数易学及河图洛书二个图式,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形式注释道经,对理清《周易》性质,批判玄学易经中主观唯心史观内容具有重要意义;陈抟开启的“图书”之学,成为宋学和正宗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而陈抟又曾到宋朝国都开封和延庆观一带传道、居住,如此丰富的道教人文传承为开封和延庆观提供了令人羡慕的历史文化资源。

\

 

北大寺包拯“龙马负图处”石碑图

 

上述分析情况告诉我们,道家、黄老和道教在开封的发源和传承,就如同“太极五行”文化、三皇五帝“天地之中”在开封发源和传承一样,从不同角度印证着开封是华夏历史文明发源和传承核心地的客观事实,提示我们:开封悠久、深厚文化旅游资源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发掘和利用。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熟记纵横九百字,略知华夏五千年

    下一篇:从传统文化看中国家族企业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文学网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健康生活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