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是华夏民族的思想灵魂和创世根基
当前位置: 主页 > 家庭教育知识 > 中国传统文化 >

“中”是华夏民族的思想灵魂和创世根基


栏目: 中国传统文化     |      作者:韩鹏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个“血脉”就是“中”文化;这个“精神家园”就是上古华夏先民运用“中”文化创建的氏族“中央邦国”,即“中国”。

“中”,是河南人的口头禅,也是上古中州位置的象征。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中”还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中国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象形世界观,也是中国人在建设民族家园方面的创世实践观。

    但是,近代、现代中国的不少哲学、历史和文化大家们,往往片面强调“中”在中国思想文化方面的理论意义,而极少去谈“中”在华夏先民创世过程的社会实践意义和天象地理方位的客观存在,更忌讳或否定古人对“天象”、“天理”、“天道”、“天命”、“天中”等自然之“天”属性、规律所作的系统、客观和科学论述。因而,导致中国在近代、现代哲学思想、历史文化研究和认知方面,出现了一些背离古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性、规律的主观、唯心曲解,也导致近代、现代唯物辩证观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的两相背离的现象发生。

    究其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不知道、或不承认上古时期“中”文化思想理论与华夏民族创世实践之间存在的统一性;

    二是找不到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先祖最早居住、生活、创造人文世界“中”的地理方位在何处;

三是不知、或不敢用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先祖创造的“中”文化理论,指导华夏历史文明考古和中国哲学、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近代、现代主观、唯心、迷信面前,华夏历史文明和创世文化研究工作失去了辨别、判断发展方向的能力,陷入了进退失据、无处容身的困境之中。

这种“三不”表现所反映的实质,就是否定上古时期太极阴阳“和合”的“中”文化,对华夏历史文明产生、发展过程的理论指导意义。进而,否定其对华夏民族创世过程中具有的社会实践作用。由此,导致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和认定工作在迷茫中无序摸索,甚至形成了“华夏文明西来”、“中华文明发源多元化”、“三皇五帝多中心”等背离太极阴阳“和合”文化,即“中”文化的天方夜谭,直把华夏人文始祖最早居住、建都之地和华夏历史文明原始发源地分割地七零八落,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失去了精神皈依和祭祖回归的先祖家园。三皇五帝等华夏人文始祖的重要祭祀地,被认定在上古时期华夏氏族“天地人之中”、“中央邦国”,即“中国”核心发源地以外地区,缺失系统、客观、科学的华夏文化理论解读和上古社会实践传承的天象地形依据,且互为抵触,互不支撑,漏洞百出,也不被国内外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和专家学者广泛认同。

于是,上古华夏先民最早发源地“中国”和华夏子孙后世传承地“中国”的关系之间,出现了历史文化本末倒置的背离现象,华夏文明创世探索也陷入了扑朔迷离的失“中”状态,以至于无法自拔,难以找回自我。

通过运用上古时期伏羲肇始太极阴阳“和合”的“中”文化观念,对华夏历史文明发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论证,使我们对中国人文历史产生和发展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把“中”看作是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和万事万物“和合”的本源、位置和状态看待,形成了以华夏先民自然象形观,即太极“和合”的“中”文化观念为理论核心,以华夏先民创世实践论,即“天地人合一”于“天地人之中”为象形定位的基本结论。

由此,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实现了自然象形观与创世实践论的有机统一,达到了太极“天地人合一”文化观念与“天地人之中”象形定位的高度契合。而这种“统一”、“契合”的状态,正是太极阴阳“和合”,即“中”文化和方位的本质表现形式。

我们对于太极阴阳“和合”,即“中”文化观和创世论的理解,可简单的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表述:

1、从太极阴阳八卦而言,“中”是阴阳和合的“太极”、“混沌”、“混沦(昆仑)”、“一”之位;

2、从古代哲学思想而言,“中”是道法自然、阴阳和合所运行的“中庸”、“中和”、“中正”、“中央”、“中国”之道;

3、从河图洛书九宫图而言,“中”是中宫、五数、太一和北斗运转所在的位置;

    4、从天象地形人事方位而言,“中”是指“天之中”紫薇垣、“地之中”昆仑山、“人之中”伏羲开天辟地,肇始太极八卦之处,故“天地人合一”的位置被称作“天地人之中”;

    5、从华夏先民最早居住地而言,“中”是以伏羲为首的三皇五帝共同居住、生活、繁衍和建都之地,也是华夏历史文明、河图洛书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6、从人文始祖伏羲所划九州而言,“中”是九州之一的中州,也称冀州、豫州,也有河洲中央之义的方壶(方丈)、瀛洲、蓬莱等文化传承;

7、从上古氏族发展而言,“中”是华夏氏族先民最早创建的“中央”、“中土”、“允执厥中”、“中央邦国”、“中央王国”、“中央之国”,即上古“中国”、“天地人之中”;

8、从中国最早的山丘而言,“中”是昆仑山(丘、台)、伏羲山、太岳台、泰(太)山、轩辕丘(台)、北邙(芒)山等;

    9、从中国最早的河流而言,“中”在河南荥阳荥泽东部的上古荥河(即江水),与兖水(即济水)交汇分流形成的九个河洲流域。江水分支较多,也称姜水、赤水、灉水、鸿(洪)沟、洪(鸿)水、浪荡渠、浚仪渠、汳(汴)水等;济水分支也多,又称沇水、渷(奄、弇)水、姬水、黑水、玄(悬)水、沮(睢)水、翟(狄、白)沟、五丈河等;

10、从现代地理定位而言,“中”是阴阳“两仪”合“一”于太极的开封“仪”地,春秋时期称“仪”邑;是开封、封丘之间的“阳启(开)阴封”、万物复苏的“一阳生”之地,夏代称“阳城”(今禹王台),春秋时期称“启(开)封”;是“河出图、洛出书”吉祥、太平、天符文化的传承地,宋代称作“祥符”。

    用发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即先天八卦文化直白地说:“中”,就是伏羲“一画开天”的太极“一”之位,是阴阳两仪(二)“和合”的混沌、混沦、昆仑之位,是“天地人合一”的中央、中土、中和、中心、中正、中庸之位,即天地人之中。

    近代以来的中国人,不知“中”者大有人在。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三皇五帝共同居住地、建都地失传的结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断裂的结果;是近代、现代迷信曲解、误导的结果。

如果可以用现代语言来表述,那么“中”文化本是华夏先民进化到一定程度后,尤其是主观意识形成以来,经过长期在大自然实践所形成的、指导华夏先民开创中国人文历史发展成果的自然象形观和创世实践论。“自然象形”,是指华夏氏族先民把客观、世界、物质规律之“道”作为效法的唯一对象;“创世实践”,是指华夏氏族先民在客观、世界、物质规律之“道”的指导下,开天辟地建设氏族“中央之国”,即“中国”的伟大历史实践和创新过程。

因此,伏羲等华夏先民肇始太极阴阳“和合”文化观,就是“中”文化观。那种将其与近代马克思辩证唯物观、现代毛泽东对立统一观割裂开来的认识,甚至把太极阴阳“和合”文化观,即“中”文化观当作唯心观和封建迷信而加以排斥的态度和行为,都是对华夏先民自然象形观和创世实践论缺乏基本了解的结果,也是当代主观唯心和迷信造成的错误结果。

我们毫不怀疑,当代表华夏先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太极阴阳“和合”文化,即“中”文化复兴之时,就是华夏民族的自然象形观和创世实践论重新用来指导中华民族走向尚和合、求大同,实现中国梦之时,也是中国先进的“和合”文化、“大同”思想引领世界各民族走向和合发展、共同进步、繁荣昌盛之时。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迫切需要结合华夏历史文明、“中”文化发源、传承的客观实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理清和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认同感,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增强中国文化向心力和软实力,推进中国哲学理论体系和国家治理制度和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中国端午文化的发源与继承

    下一篇:熟记纵横九百字,略知华夏五千年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中国文学网   中国时尚休闲网   致富经   风雅鹤壁   中国时尚文化网   中国书画艺术网   中国兰花网   中国演讲与口才训练   中国高考智库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网   中国网络营销传播网   油画定制网   趣学街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网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学习力教育智库   意志力教育学院   中国健康生活网   中国营销策划网   中国企业培训网   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中国VI设计知识网   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书画交易网   中国艺术传播网   中国油画网   中国书法网   中华书画网   世界儿童文学网   中国珠宝文化网   中国民间故事网   中国雕塑设计艺术网   中国收藏投资知识网   宝宝成长网   中国瓷器网   天赋教育研究中心   天赋教育前沿   教育趋势研究   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中国酒文化网   中国广告设计知识网   中华武术网   杭州西湖风景文化网   中小学生作文大全   家长学院   学习力教育中心   教育百科   高考季   中小学生作文网   中国爱情文化网   科技前沿   中国地理知识网   中国书画网   中华人物谱   中国茶文化网   学习力训练中心   千岛湖旅游风光   艺术教育知识   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网   天赋教育观察   白手创业致富网